1位普通旅游司导的转型案例
文旅要闻 肖远山 2021-07-28 10:58:55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肖远山,ID:XYS13902447446,作者:肖远山

01
同质化竞争的老路走不通

说起桂林旅游市场,我还是挺熟悉的,2012-2016年在阳朔曾经运营过旅游公司,直到2017年实在扛不住竞争,撤掉了这块业务彻底转向境外。

桂林作为全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不能不算发达,早在8年前,家庭小包团已经成为电商平台上的主流旅行方式,司兼导的需求量非常大,当时在我们公司长期接活的就有几十位之多。

但桂林的旅游市场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淡旺季太明显,每年11月到来年3月,导游和司机们无所事事,赌博等恶习在旅游从业人员中时有发生。

令我决心退出这个目的地的,则是另一个更要命的问题,同质化竞争。

① 行业内部竞争无底线

说个段子,在西街上2个“野马”(当地对无证野导的俗称)为了抢一个客人,印象刘三姐的票价可以从238争到50元,不过游客也无法渔翁得利,因为50元野马只会带你去看“小看台”(在演出场地外围的农家用望远镜看)。

旅行社的门槛实在太低,电商平台也希望打造充分的竞争环境,以飞猪为例,最高时经营桂林家庭小包团的店铺就有上百家之多,旺季还好,淡季根本活不下来。

很多头脑灵活的司导看到接活的旅行社赚钱了,振臂一呼把兄弟几个拉起来,马上就可以开设一家旅行社,跟以前的东家竞争。

并不是先入者不接受竞争,而是当大家把安全座椅、无线WiFi、零食礼物等花样都做完了以后,发现除了拼价格,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最终的结果是所有商家都赚不到可持续发展的利润。

更有甚至,有些老乡为了保护利益相关方,会把前往码头、景点的道路封起来不让别人的车过去,客人满腹抱怨,我们有苦难言。

② 外部的滴滴和自驾车

随着中国家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自驾车前往桂林的越来越多,标志性事件就是政府把十里画廊和遇龙河实施交通管制,白天只能换乘景区车进入。

再加上滴滴的进入,桂林市区和阳朔周边的景区只需要十几到几十元车费即可抵达,选择数百元一天包车的客人就更少了。

这个时候“司导”体现出先天不足,出行的刚需一旦被满足,行程安排、景点讲解、配套预订等都在性价比面前都那么不值一提。

③ 只能带去拿回扣赚钱

司导们要生存,就只能靠拿回扣赚钱,在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并不是难事。

且不说高达198元/斤的漓江剑骨鱼,就连最平常的桂林卤粉,在旅游景区附近也有6元一碗的本地人价和15元的游客价。

按照餐馆距离西街的远近,给司导的回扣从1成往上加,最远的江边农家饭最高可以给到5成,这也是竹筏师傅们喜欢带游客去江边吃饭的原因。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到阳朔西街约90公里路程,OTA上的5座车接机价最终拼到了50元左右,但送机没有200多是没有人走的,为什么?

02
掌握一门本领就有饭吃

我们从桂林市场撤出以后,随着Clubmed、悦榕庄、阿丽拉等顶级度假酒店的进入,画山云舍等精品民宿也不断涌现。

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阳朔,不再是去体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观光游,而是选择一个地方居停几天的度假游,对车辆的需求就更弱了。

曾经那么多的司导,再受到史无前例的的疫情冲击,能有一碗饭吃么?

① 拍摄已成为旅行的刚需

本文的主角廖师傅,我对他的印象就是很腼腆,当着客人面话不多,也不太会搞什么套路赚钱。

我清晰记得他是标准的摄影发烧友,当时去踩线一些小众景点比如老寨山、大面山、翠屏山、阳朔电视塔,都是廖师傅扛着相机带我们去的。
▲廖师傅带游客在溪流玩水

不过除了专门的摄友团,需要用到廖师傅这门手艺的并不多,当时游客也就用手机拍拍照发发圈,对作品的要求不是太高。

时过境迁,随着抖快书的爆火,大家已经对普通带定位的游客照朋友圈审美疲劳,我在《精致露营是种生活方式,还是朋友圈炫耀的资本》这篇文章记录到,有小姐姐说:“露营给我的快乐,依赖于他人的点赞”。

廖师傅的装备也随之鸟枪换炮,当他能熟练运用无人机和剪映以后,这套家伙已经超过方向盘成为他的“铁饭碗”,当然,首先需要开车把客人带到这个美丽的地方来。

廖师傅告诉我,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白天就开车到处找这样拍照好看的场景,晚上回家琢磨如何把白天拍的片子剪辑得更好看。

终于,在国内游复苏以后,之前的辛苦付出派上了用场。

廖师傅出示给我的订单记录,7月起到整个暑假结束,每一天都排满,大部分订单只有半天,这符合游客在度假之余需要留点影像记录的需求。

我还留意到,旅拍和用车的费用他是分开算的,加起来的时薪接近200。
▲表格隐去了客人姓名电话以及报价

② 把讲解升级为文化传播

说了那么多廖师傅,有导游或者司导朋友可能会问,我就是学不会拍摄怎么办,总不至于只有“摄影师”一条路走吧?

当然不是,我在《旅行社该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了》这篇文章里提到,“成为在地文化的传播者”是一个可以尝试的选项,并举了新疆一位导游日薪4k的例子。

仅仅只是背诵导游词我称之为讲解,而是像普陀山小帅那样,通俗易懂给游客讲解佛教理念并且融于平常生活的,我认为是文化传播。再举一个例子。

我家乡有一个宗教性的5A景区南岳大庙,大部分游客只是跟着人流磕头作揖,把香烛扔进香炉,不了解他拜的是哪一座神,甚至连持香下跪的仪轨也是错的。

当大家都在抢着卖高利润的香烛给游客时,对大庙烂熟于心的当地导游可否专门做一个祈福仪轨向导,每次2小时每人50元,让游客把香烧对了,心愿才能灵验啊。

这样的产品背靠年接待规模近千万的南岳大庙,应该不愁没饭吃。

③ 搭建场景营造气氛也行

上周五,我组织十余位同业前往深圳一家旅行社进行座谈交流,学习对方的新零售模式和产品研发心得。

我发现,他们在场景搭建和营造气氛上下足了功夫,再把这些记录下来又成为他们产品宣传的内容。

接机签到、欢迎晚宴、送别仪式,每一处细节都是精心设计的,气球、抱枕、背景墙、见面礼袋,每一样物料都弄的很精致。

但很可惜,他们告诉我们,目前大部分地接社无法达到这个标准,全都是他们自己亲力亲为完成准备。

那么,不会玩无人机单反拍照,也不能学富五车讲故事,可以往场景营造师这个方向去试试,这些都是未被满足的合理需求。
03
个体经营的最好时代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我认为,当前无疑是个体经营的最好时代,理由如下。

① 做内容可直接触达客户

廖师傅也好,小帅也罢,10年前只能通过旅行社接到客户的订单,5年前只能注册旅行社去OTA抢流量,而现在通过做内容输出,只需要自己。

抖音、小红书、公众号、视频号,有无数个平台可以快速的对接潜在客户,只要我们能做出好的内容把人吸引过来。

廖师傅无意中踏对了“产品内容化、内容视频化”的脚步,他视频号中出镜率最高的挎斗摩托车,也成了客人让他代订得最多的道具。

② 好人设解决信任的建立

前面提过廖师傅腼腆老实,一直做好人的他,又踏对了关键的另一步,好人设才能解决信任机制的建立。

廖师傅的小红书账号仅有1000出头的粉丝,却提供了最大比重的订单量,跟超强的客户满意度和转推荐率是分不开的。

这些又再次验证做内容的价值,没有这些“真人秀”订单产生的内容去传播,总不能转介绍的时候给一个电话自己联系吧。
▲这1036个小红书粉丝就塞满了廖师傅暑假档期

③ 雇佣制没有未来

这是一个HR领域的话题,但对于旅游业同样适用,雇佣制没有未来。

在传统模式下,个体的效率没有激发,导游、司机、地接、组团,互相牵制,各自打着自己的小九九。

新的流量分配方式造就了新的巨头公司,也给每一位旅游从业者带来了新的职业机会,选择一个新的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创作好的内容让流量向你靠拢,就能存活下来。

文旅部的《行动方案》中,简单的车辆驾驶+常规讲解很难满足中高端客户需求,光靠“导游+网约车”模式要解决千千万万导游的饭碗,我觉得不乐观。

—  总 结 —

最后一个问题,那旅行社呢?都个体经营了,旅行社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当然有,旅行社要成为这些达人的经纪公司,孵化大V的MCN,并给到他们足够的支撑。

业务到达一定量级,纯个体就无法满足效率并影响服务交付,这就是公司存在的价值,廖师傅说,他现在也请了一个客服在微信回复咨询。

还在纠结要不要继续在旅游业干下去的司机、导游朋友们,你们找到了自己转型的方向了么?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