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ID:XXDJFH,作者:魏小安
二战结束,已经76年,这也是当代世界旅游发展的过程。五十年代起飞,六十年代升级,七十年代之后,大众旅游开始普及。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对旅游影响最大的就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了,堪称和平时期的风暴,不亚于战争风暴带来的影响,风暴所至,旅游垮塌。按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分析,202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业下降了70%,倒退30年。2021 年仍是充满挑战的一年,1 月至 7 月的全球国际游客人数较 2019 年同期下降80%。最新数据显示,国际旅行在今年的6、7两月出现反弹迹象。这归功于部分国家旅行限制的松绑,以及全球疫苗接种工作取得的进展。最新的专家调查问卷显示,45%的受访专家认为国际旅行将在2024年甚至更晚才能回到2019年的水平。43%的受访专家认为国际旅行将在2023年回到2019年的水平。
当然,这是世界旅游专家评估国际旅游的看法。从中国情况来看,2019年,国内旅游60亿人次,收入5.7万亿元,入境旅游1.4亿人次,收入1300亿美元,总收入6.63万亿元,出境1.5亿人次。2020年,总体下降下降70%,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停顿。2021年,国内旅游恢复到2019年的六到七成。
和其他行业比较,旅游深度衰退的感觉更加突出。一是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下降,至少占GDP的比重减半,综合贡献也要大大缩水。二是增长率的反差加大,多年以来,旅游增长率超过国民经济总体增长,几乎成为常态现象,而这次则是背道而驰,国民经济保持了正增长,旅游则是40到50%的下降。三是就业,如果以前的就业与总收入大体符合,这次也会同比例下降,大概有1500万直接就业者待业乃至失业,一年能熬,两年就过不去了。四是需求,我们说旅游已经成为刚性需求,只要有可能,就会喷发。但是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之下,旅游需求不仅是受到压抑,而且已经转向,主流是城市休闲和乡村度假。以前,占据旅游消费重头的商务旅行、会议奖励、景区观光都在淡化。五是数量众多的供给设施已经建成,供给能力放空。由此,造成了新的供求关系不匹配,存量不仅是设施存量,也是资金沉淀,形成了更深层次的衰退。
疫情所致,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了,为什么还要用传统思维方式?疫情常态,也会形成旅游新常态,为什么还要用传统工作方式?但是,由于路径依赖,自然会使我们希望疫情尽快过去,一切恢复到从前。
从前回不去,当前很重要,压倒一切的是谋生存。
从供给来看,主体是已经形成的存量资产,也是基础,基本沉淀在住宿和景区领域,形成了重资产,也成为迈不过去的一道坎。从渠道来看,传统的旅行社渠道基本已被平台替代,自渠道风起云涌,渠道商的概念已经基本消失,只能靠自我转换,自我消化。
从需求来看,潜在需求大把,但是如果始终被压抑,也会产生新的转化。而现实需求的实现,一是疫情的阶段性,形成旅游需求的阶段性实现。二是区域性,从个别地区到部分地区,形成区域性实现。
从企业来看,规模大中小,类型多样化,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共性的东西有几条:一是转方向。不必都在一棵树上吊着,能转即转。不仅是企业,包括个人,没有前景,早转早主动。客观来看,也是一种结构调整。二是扩领域,也是一种转型方式,需要开拓思路。只要对应未来,对应需求,就有前景。三是卖资产。现在正是好时候,美元放水,世界跟进,通货膨胀已经显现。流动性过剩,资本领域和消费领域都感受到。这种时候,好的投资项目难找,一般项目也可以溢价,形成资金的蓄水池。四是增股东,增资扩股,分担压力。化整为零,利于运作。反正是消费市场受压抑,资本市场找出路,合适的企业也正在上市。五是重骨干,不管什么时候,骨干都是企业的根基。抗压力靠骨干,创新局也靠骨干。留住骨干要看企业机制,好的机制能够共进退。进一步是育人才,低谷时期学习培训,调整,是屡试不爽之策。六是要政策。先是政策包,乡村振兴政策、教育政策、体育政策、环保政策等等,都见到实效,文旅政策只是毛毛雨。所以,越是跨界,越能寻求政策包。其次,通过产业转型,应当产生一系列新政策,不仅是补贴性政策,补贴救急不救穷。根本在于机制性政策,尤其是发展性正常,产生市场活力,对于旅游的小微企业,格外有效。
2020年12月,在一次论坛上,我说了三句话:2020,熬过来;2021,活下去;2022,火起来。之后很多人认为,我对2021年的形势偏于悲观,实际上大家还是偏于乐观。2021年快过去了,疫情起起伏伏,旅游企业能够活下来就不错了。但是,凡是能够活下来的企业,都有顽强的生命力。
到现在,全球新冠病毒感染者已经超过2.5亿人,死亡超过500万人。坏消息是,疫情仍在蔓延,德国等发达国家甚至开始封城。好消息是,疫苗接种面积大,药品正在研发,有望突破,极大鼓舞了世界的信心,另一方面是病死率下降,抗疫曙光在前。
看2022年,中国旅游胜利在望。第一是冬奥开路。冬奥已经进入倒计时,防疫抗疫也进入关键时期。相信冬奥会给世界一个满意的结局,也预示着中国对应疫情处于世界前列。由此将大大提振国人的信心,也成为2022年旅游起步的先导。第二是经济支撑。疫情使世界经济危机提前来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通货膨胀,供应链不足,金融掣肘,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但是中国独树一帜,经济稳定,供应链完整,外贸突起,消费信心保持,构成旅游消费的支柱。第三是世界抗疫有招,有些国家甚至已经开放入境旅游。第四是市场复苏。正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关键时刻,中国的入出境旅游短期内不可能开放。但是,国内旅游再次起步,是大概率事件。最近这一波疫情反弹已经将近尾声,冬季的候鸟型游客又将聚集在海南云南两广等地,在疫情防控有效的基础上,春节的高潮必然来临,之后就是江南,阳春三月,旅游回暖。季节性和区域性,就是疫情常态化的表现。疫情常态化背景之下,需要常态化的市场满足,也需要常态化的旅游应对,转型是为根本。中国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国土面积大,有战略腹地;情况差别大,有回旋余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总可以创造新格局。中国又是世界上抗疫最成功的国家,现在只是少数地区和少数病例,已经引发全国高度动员。医疗手段和非医疗手段的结合,走在世界前列,保障了民心稳定。内循环和双循环战略的提出,会形成新格局。旅游在疫情影响之下拉了国民经济的后腿,但是在新理念、新阶段和新格局的变化中不能拉后腿,应当走在前列,也完全有基础有条件走在前列。
疫情如同战争,没来之时,大家可以隔岸观火,甚至说点风凉话,一旦来临,是生存第一,生活第二。然而,全球一体化,人类共同体,没有一个国家是无辜的,在一国之内,没有一个公民是无辜的。目前来看,一是科学家拯救世界,只能看药物的研发进度,同时也要对应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二是政治家联合世界,在至暗时刻,政治家如果局限于眼前利益,没有希望。三是企业家动员世界,资源还需要充分利用,生产还是要全面运行。四是老百姓支撑世界,慌乱没有意义,活下来就需要资源,干出来则可能推进变化。长远来看,疫情没有这么快过去,甚至能不能过去都是问题,因此,必须按照疫情常态化的思路来研究对策,常态化情况之下,则是生活第一,生存第二。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将近两年的抗疫经验,使我们可以从容应对,旅游更盼望开放和放开,不必简单粗暴,不必动不动就全面封锁,精准防疫,精细管理,将能够使市场需求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
对应这种需求变化,供给侧也正在变化之中,要求传统旅游企业转换赛道,开拓新局,现在最重要的是两个方向。
第一,城市休闲的需求,完全超越了传统的旅游需求,形成城市生活综合体。而且,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主要依靠增量发展的时代过去了,需要挖掘存量,精耕细作,提升文化,以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城市更新成为这两年城市发展的基调。利用工业化的遗存,开发新的生活综合体项目,新老交织,新老交融,使城市空间再成长,创造新的价值空间。需要功能化,场景化,特色化,休闲化,生活化,生态化。由此创造新的目的地格局,旅游企业也成为休闲生活创造者,城市生活提升者,未来生活引领者。
第二,乡村度假的发展,中国经过艰苦奋斗,已经全面完成了乡村脱贫的历史任务,现在正在向乡村振兴的方向推进,一方面可以巩固脱贫成果,另一方面是培育新型产业。其中,乡村度假也成为热点。乡村度假,一是可以全面挖掘乡村资源,二是促进文化和特色化建设,三是沟通市场需求,四是形成各方合力,五是交通条件改善,六是基础设施改进,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需求支撑。乡村只是微度假,不是传统度假区的大规模开展,现在还是碎片化格局,但是聚集化也在成长,所以也成为传统旅游的新领域。
总之,疫情改变生活,改变消费行为,改变旅游格局。随之而来的则是大众休闲发展背景下旅游的变化,以周边市场为主,以在地消费为主,以内循环为主,形成下一步旅游的新模式。
(本文作者:魏小安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