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有误,还是传统认知旅游业改变
劲评论 闫向军 2022-04-24 10:07:57
2022年04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发布《2022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数据情况》:

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2022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8.30亿,比上年同期减少1.94亿,下降19.0%。其中,城镇居民旅游人次6.21亿,下降11.4%;农村居民旅游人次2.09亿,下降35.3%。

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0.7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03万亿元,增长4.0%。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0.62万亿元,增长9.4%;农村居民旅游消费0.14万亿元,下降14.5%。

不出所料,业界朋友圈和自媒体发出阵阵质疑:新冠疫情重压之下,哪里还有旅游活动?!旅游总人次怎么可能高达8.3亿人次?!可以想象,困守愁城的旅游业者看到这些数据会愤愤不已,充满众多疑问,这些疑问和质疑的结果大多是空谷回响,只是渲染了当下旅游业的悲观气氛。不妨冷静一下,顺着这个疑问下去,探究探究后面的答案。

——没有大量出现在传统景区以及星级酒店,8.3亿人次的游客都去哪里了?

为了说明问题,再啰嗦一下国内游客的统计定义:国内游客是不以谋求职业、获取报酬为目的,离开惯常居住环境,到国内其他地方从事参观、游览、度假等旅游活动(包括外出探亲、疗养、考察、参加会议和从事商务、科技、文化、教育、宗教活动过程中的旅游活动),出行距离超过10公里,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超过12个月的我国大陆居民。请注意定义中的“出行距离超过10公里,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

现在来看,再大的灾难也阻挡不了人们走向“10公里”之外“远方”的脚步,那是在孔子时代就向往的“在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就差支个帐篷露营了。这些符合旅游统计定义的游客虽然没有蜂拥到景区,却遍布在滑雪场、休闲商业区、乡村田间、海滩湖畔甚至郊区的森林和水库堤坝等等。

实际上,早在新冠疫情之前旅游统计数据中的周边游游客已是庞大的体量。比如,从目的地游客身份角度分析,山东省省内游客比重在2008年就占全省旅游接待总量的48.1%,此后逐年一路攀升,到2020年比重达68.9%,只是这些数据“淹没”目的地摩肩接踵的人流中罢了。还要注意一点,这部分冠以周边游、省内游以及一日游的游客总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并没有在民航客运甚至高铁客运数据表现出来,在线旅游平台上的数据表现也不明显。

一年期间到泰国芭提雅度假是出国旅行,每周到“10公里”之外去“吹风”是生活方式。两者都是旅游活动。

——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亏的一塌糊涂,而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0.77万亿元,怎么可能?!

这里引用一下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6月公布的市场整顿案例:当事人张某某在为江西某实业有限公司进行炊具营销过程中,以每位100元的价格,在江苏省海安市某村招徕77位老年旅游者,组织了江苏如皋“一日游”,期间组织旅游者参与炊具营销活动,部分旅游者购买了炊具、保健品等商品。当事人在不具备旅行社业务主体资质的情况下,招徕、组织、接待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系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九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江苏省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依法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并给予罚款壹万元的行政处罚。

这个案例通俗点解释就是一位江西省的卖锅碗瓢盆的伙计,组织江苏省一个村里的77位老人到江苏省另外一个城市“一日游”,同时销售了锅碗瓢盆,还每人收了100元。心平气和地想一下,这应该算到8.3亿人次里面吧,同时花费不少,没有经过旅行社组织,但这可是实打实的团队旅游。只不过,换了个形式出来了。更多案例参照《盘点反面案例寻找旅游市场正向启示》,会更清楚新冠疫情期间游客是如何花钱的,也就明白现在旅游如何挣钱。

请注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报告中“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这是文化和旅游部委托专业机构在客源地针对城乡居民开展的入户抽样调查,多说一句,如果针对大批量的抽样调查问卷造假虚构夸大数据那可是海量工作,没有必要也极难实现。另外,还要请注意“国内旅游收入”后的“旅游总消费”注释,就是说在入户调查中是询问城乡居民在整个旅游行程和出发前的准备中“花费”了多少钱,旅游者的“花费”理论上等于“旅游收入”。如果游客花费了,而传统旅游业者感觉没有收入,那么游客花钱的渠道和方向一定发生了变化,如同以上的案例。

——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19.0%?是不是这个数据保守了?

许多业者都对2021年10月31日晚“迪士尼烟火下核酸检测”场景记忆犹新,认为这可能就是防疫常态化的旅游业。仅仅还不到半年,上海的疫情防控如今的一言难尽,迪士尼烟火恍若隔世。这是时间和场景给我们带来的错觉。

上海和吉林一南一北新冠疫情的极大困扰,一批“静态管理”城市困住出行的脚步,这些大大影响了业界对旅游业发展的期望和信心。一般而言,第一季度旅游行业的重头是春节黄金周和元旦假期,回过头来看国内1、2月份新冠疫情还处于低谷时期,直到3月中旬左右少数地区才出现规模爆发,基本没有影响春季黄金周旅游活动的进行。

即使按照传统旅游来理解,来看看2022年4月22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10场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朝阳区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轨迹:

4月18日,9:50-9:55在楼下商店购物,17:35-17:45在楼下商店购物。

4月19日,7:50乘坐旅行团大巴前往怀柔区百泉山景区,17:00返回家中。

4月20日,7:00乘坐旅行团大巴前往平谷区金山观景区和湖洞水景区,15:00返回家中。

这位伙计短短两天就进行了2次符合统计定义的旅游活动,还是周边游。旅游不仅仅是出国、跨省长线旅行,也是从朝阳区到怀柔区、到平谷区,是老百姓平平常常的日子。当然,如果抬杠认死理认为这种城市跨区旅行不应计入旅游人数,那只好说:平谷区这个地方2002年以前是平谷县,是县级城市;再以前还属于河北省唐山,搁在那个时候这是典型的跨省旅行。

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不能停留在孔子周游列国时代,自驾旅游的兴起,从目的地数据来看已经超过游客总量的50%以上,旅游的自主、自由和无景区特性愈加明显。车到山前必有景,这个“景”不见得是景区。

个体感觉代替不了宏观数据,一部分人的感觉也代替不了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传统认知的旅游市场已经改变、调整和变革,变局在新冠疫情之前已经开始。

——国内旅游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4.0%,人次下降了,为什么收入却增加了?

一个业内的共识是,自2020年开始国内旅游以周边游等短途旅游为主,也就是说2021年第一季度如此,2022年第一季度也一样,这其中没有更多的出境出国旅游、跨省长线旅行的数据干扰。

一个往往容易忽略的数据是,近几年,国内旅游花费中购物花费比重为25%左右,餐饮花费为20%左右,两者差不多占有花费总额的45%。而周边游等短途旅游消费的特征之一是本地生活化,也就是旅游的异地消费本地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59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餐饮收入10653亿元,增长0.5%。

这样来看,旅游消费增长4.0%也就容易理解。当然,业者的质疑也有道理和数据支撑:同样是国家统计局数据,3月份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33亿元,同比下降3.5%;餐饮收入2935亿元,下降16.4%,不过其绝对量仅占一季度27.5%。下降原因众所周知,但不能以3月份的数据和感觉代替整个一季度。

延伸一下,说说2022年一季度旅游数据之外的事。

——国内旅游统计数据确有完善空间。2022年4月6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是:预计第一季度全国国内旅游出游9.7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400亿元,与2021年第一季度同比分别减少5%和13%。这可能是不同数据调查方式以及统计口径处理方式差异的结果,不过数据差距明显。专业问题专业探讨,全国层面数据确有完善空间。

——旅游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措施有待优化。一边是广阔的旅游市场腹地、庞大的旅游消费人群以及尚可的旅游市场消费表现,一边是亟待救助的旅游企业。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批纾困解难措施,不过部分企业感觉或者远水解不了近渴或者隔靴搔痒。各级政府纾困解难措施的一个优化思路是:对接0.77万亿元旅游消费市场,帮助旅游企业提升市场获得感。比如,许多地方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将符合规定举办的工会活动、会展活动等的方案制定、组织协调等交由旅行社承接;鼓励旅行社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服务;组织发放旅游消费券等等。如果,依据周边游的产品特点将消费券产品化,分类为研学消费券、工会活动消费券等,消费定向指定纾困解难对象;同时改变消费券发放方式,由在线平台集中发放改为分散渠道或者社区发放。体纾困解难措施优化方向是市场化。

——2022年一季度以后的旅游市场。自2020年以来,旅游业者最熟悉的政策表述是:暂停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国内旅游市场的经营空间和“跨省团队旅游”以及“机票+酒店”等简单组织产品无关。2022年五一假期是“冠者(成年人)五六人”郊游的黄金周,没有“童子六七人”同游,从高等院校到中小学校已经开始考虑把五一假期挪到暑期。可以考虑暑期市场,注意2022年暑期有所提前(部分长达一个月),产品类型应随之调整。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