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ID:XXDJFH
2022年已经进入第四季度,这一年不是变革之年,是转型之年,变革和转型是两个概念。如果从转型的角度来说,第一个就是我们传统的旅游企业必须要转型,不转型前面就是一条死路,所以逼得大家不得不转型。第二个就是有很多所谓的新兴的业态,实际上过几年新兴也变成传统,所以新兴的也需要转型,要从新兴变成新型。所以总体而言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之中,我观察,大体上是这样,凡是跨界的企业都谋求好的生路,凡是转型的企业都能够有所发展。可是只是死守着自己这一摊,就是降低成本,打开市场,诸如此类的,传统企业,传统业态,传统做法,基本上都做不下去。
关于城市生活综合体,它实际上是一个逐步变化和提升的过程,因为这两年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很多我们认为是新的消费,慢慢就变成细化的。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传统的观光旅游主导模式改变了,所以现在是两个亮点,一个叫城市大休闲,一个叫乡村微度假,这两个亮点的发展,主导着整个文旅市场的格局,也自然会影响到供给侧这种格局。
从城市的角度来说,我们一开始叫百货商店、百货大楼,后来就改成shoping mall,到后来发现只有mall没有shoping,大家到那去就是逛一逛,试一试,要买回家网上下单来买,所以就逼得这些东西都要改。现在来看,形成城市生活综合体的这种模式是对应城市休闲的,所以现在很多地方也都在变。作为城市生活综合体,第一就是要有足够的面积,没有足够的面积吸引不来这么多客流,没有相应的客流,也就吸引不来入驻的这些商户。第二就是得有丰富的业态,这种业态里不需要大,就是一个大的体积或者一个大的面积,里面的东西都小,小餐饮、小娱乐、小文化、小广场、小绿地,甚至是小的运动场所,各种各样的小聚集在一起,它就是包容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才能称之为城市生活综合体。我看这是一个方面的东西。
比如说北京颐堤港、三里屯,还有的不是一个大空间,它是一个大面积,再比如说成都,很多城市都有,我现在叫不上名字,因为我只是去考察一下,那种东西对我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我们知道这是我们城市生活风向性的东西,所以我觉得下一步城市休闲的发展,这种城市生活综合体业态会越来越丰富,而且会增加很多玩的内容,这样的话大家觉得好玩,一进去就可以待一天,我们的城市休闲内容就丰富了。这不完全是文商旅的概念,文商旅的概念是从业态的定义,实际上这是一个城市空间的新成长,城市价值的新提升。
关于乡村微度假,我们从扶贫改为乡村振兴,很多乡村也开始要发力旅游行业,旅游产业,是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合来发展旅游产业呢?那怎么可能呢,这是违背规律的,所以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说,适合微度假,适合发展的应该有这么几个条件,第一距离城市比较近,如果太远了不方便,而且太远了交通状况也差,基础设施也差,所以这是第一个要件。第二个要件就是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尤其是历史上有很多文化可以挖掘的。第三个这个村子要干净,脏兮兮的能行吗。第四就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在这样的项目都必须要有,比如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到村里去没有洗手间,不能洗澡,那我拔腿就走,这不是我要的东西。第五个就是社区的环境要友好,不能把外来人当做可以任意宰杀的对象,你性价比够了就可以了,至于说价格高低这不重要,实际上现在价格的敏感度越来越低,但是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符合这么几个条件,我看这样的乡村就可以搞起来。
发展乡村旅游的难点在哪里呢?第一个问题就是同质化,就说袁家村,我到袁家村去过两次,去完了之后我就一个结论,陕西只能有一个袁家村,学习袁家村的必死,因为你学的都是表面,没有学到袁家村的本质,袁家村的本质是能人治理,制度方面的优势,这是它的本质,其他村有这些东西吗?当然袁家村现在也在输出自己的模式,也在输出自己的管理,我希望能够成功,但是总体来说乡村旅游如果追求同质化,那就大家集体死。到这个村和到那个村子没区别,我为什么要到你那去,这是一个大的问题。第二个大的问题,就是公地悲剧,所谓公地悲剧是什么,就是说属于集体的东西没人问没人管,但是大家都在掠夺。所以经常一个村子是什么情况,公共环境很差,公共设施也不好,因为这都是公地,但是到这个家里来感觉还不错,所以这样的公地悲剧是普遍存在的,这就看你这个村子有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村集体来解决这些公共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既有很不同的一面,同时又有同质化的一面,我们老追求原汁原味,实际上原汁原味这个词就是错误的,所谓原汁原味就是脏兮兮,就是什么都没有,然后进农家院,上农家炕,吃农家饭,这就叫乡村旅游,这就完了?显然是不行的。我们现在强调的是乡村微度假,微度假就是要培育一种迥异于城市生活的新型生活方式,这样可能真正有吸引力。我看到最好的一个是浙江的乌村,乌村离乌镇三公里,但是乌村的格局追求完全不同,我之所以去乌村,看网上在炒作,乌村很贵,一张门票267块,大家就吐槽,说乌镇这么赚钱,乌村穷疯了。我说那我去看看,到了之后他们就说,之所以设了一个高门槛,就是要把观光旅游者挡住,不希望观光客进来,所以他们构想每天只接待五百个人,不希望人多,所以有一年的十一,当天乌镇接待了十万人,乌村接待一千人,他都说今天超负荷了。为什么他有这么高的要求,就是要让客人有最好的体验。结果呢,凡是到了乌村的人,回去没有吐槽的,没有投诉的,都认为很值。我那天去也是这样,我先是在里面看,有三十个乡村旅游娱乐,三十种乡村小吃,一进去之后有一个叫“乡村文化伴侣”这样的一个服务员来接待你。比如说一个家庭过去了,他马上拉着孩子的手,马上搀着老人的胳膊。这一路下来,我就是这种感觉,后来我就说,晚上在那儿吃饭,领我到菜地,您看上哪个菜了,这边是走地鸡,您看上哪只鸡了,那边鱼塘里捞出来您挑一条鱼,一个小时之后送到餐桌,这叫鲜鱼水菜。吃饭的时候我又提出了,晚上在这住宿。所以就是这样,267的门票,大家都认为很棒,吃一顿饭加二百块钱,再住一晚加五百块钱,这样的话实际上总收入并不少,但是保持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保持了乡村生活的生态。我觉得这就是很典型值得倡导的一种方式。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乡村还是追求流量,追求流量,就是当一个观光点来看,结果大家的感受都不好。能到什么程度,比如这个鸡蛋上来说是土鸡蛋,客人拿筷子点着,这是土鸡蛋吗,那是土鸡,怎么可能有这么多土鸡和土鸡蛋?假冒伪劣上来了,所以大家就不满意。这种方式不值得倡导。所以,如果从微度假的角度来说,至少要在这住一晚或者住两晚,那就得研究怎么不重复,怎么让大家持续保持新鲜感,这都是新的课题。
传统的旅游业有很多逐渐的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大众休闲发展的这种趋势下,旅行社是不是会有一席之地?旅行业务会始终存在,因为市场有这种需求,旅行业务始终存在,就意味着为旅行的这种业务提供服务的机构始终存在的,至于叫不叫旅行社我觉得不重要。但是传统旅行社的这种运营模式和服务方式,肯定会走向消亡。所以我不关注叫什么名字,我关注的就是你的旅行服务做得怎么样,比如像OTA,OTA现在做的实际上都是旅行服务,那你说它是旅行社吗?还是非旅行社呢?不重要,这都是传统概念。我去年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以导游为中心的旅行社转型》,旅行社现在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导游,但是导游在旅行社里面是最难管理的这部分,为什么要管呢?你让他自己去发展不好吗,旅行社就变成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解决资质问题,解决信用问题,解决五险一金后顾之忧的问题,解决市场信息传递问题,我就做这么一个平台,找导游收服务费,然后你导游自己开拓市场,这不好吗?我觉得将来很可能是这么一种方式,因为接触了很多导游,接触了几十年,个个精明强干,所以以导游为中心,完成旅行社的转型,我觉得这是一种好的方式。至于说你叫什么名字不重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