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2家旅游景区拟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名单的公布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毕竟疫情这几年来,旅游业几乎没有什么喜事可言,到处是一片愁云笼罩。新增一批5A景区,既是对这些景区在疫情困境中坚持高标准创建工作的肯定,也是为整个旅游行业提了一口气,振奋业界精神,鼓励旅游行业继续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努力。
不过,业界对于新增5A级景区数量的讨论,也再次热闹起来。去年仅仅新增了4家,今年是12家,明年会是多少?
多年来围绕5A景区的种种争论和思辨,早已提醒我们,要想把这块旅游业最重磅的金字招牌持续擦亮,必须理性看待5A级景区的“增量”与“存量”。
这甚至是个老话题,但也是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控制增量:保证甚而提高含金量才有未来
除了本次公示新增的12家5A旅游,截止2021年,全国已有306家5A景区,其中江苏以总量25家排名第一,浙江19家排名第二,新疆16家排名第三。
1999年,《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正式实施,当时最高等级是4A。
过了几年,2003年推出了第一次修订版——《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2003版“评定标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在划分等级中增加了5A级旅游景区,并丰富细化了资源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方面的划分条件。
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评定一直在“酝酿”中。直到2007年,终于正式评选出了首批66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一批名单熠熠生辉,包括故宫博物院、八达岭长城、西湖、黄山、泰山、峨眉山、龙门石窟、秦始皇兵马俑等等在内,后来被业界普遍视为5A景区“含金量”最高的黄埔一期。
当然,由于是一块新牌子以及推荐性标准,再加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强势地位,当年的老人后来一闲聊就会津津乐道,当时各级旅游系统是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动员”最优质的景区,把它们“圈”进来彰显档次。
谁知,5A景区的故事越讲越好。游客用脚投票书写的市场认可度,让各地参与评定5A景区的热情不断高涨,无论是够格的还是不够格的。
从历史数据趋势来看,2007年产生首批66家之后,2008年停了一年,此后每年逐渐都在增加,有的年份是个位数增长,有的年份是两位数增长。2009年增加了1家,2010年增加了9家,2011直线拉升增加了43家,此后每年大体处于相对稳定增长阶段,还往往呈现“大小年”特征。
从2007年至今,5A级景区15年时间里已经达到了306+12家。有业界人士以2021年只新增4家5A级景区,而认为今年12家有点多,但再往前推一年,2020年还增加了22家。如果时间尺度再拉长一点,其实今年增加数量,还是在年均增长量范围内的。
不过,为了保证品质和高标准,继续凸显含金量,确实有必要追问,5A级景区总数量,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数量级会比较合适?每年增量如何控制才是合理的?否则,几十年以后还是个位数甚至十位数无穷递增下去,恐怕对原有的老5A都未必是公平的。
优化存量:继续深入探索退出机制才会健康
在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中,5A级景区需要进一步提升软硬件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
近些年,大多数5A创建成功的景区都会宣称,“5A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诚如其言,在这个新起点上,只有居安思危,不断提升和创新,才能促进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有幸进入5A级景区阵容中的,从牌子的授予方面,就不能一劳永逸了。
“5A级景区告别终身制”逐渐作为一个理念被提出。在5A级景区制度建设完善中,近些年引入了复核制度设计,但落实起来,效果不算明显,有的时候流于形式、走过场。
2015年,5A级景区的退出机制,真正长出了牙齿。当年,河北山海关景区成为我国第一个被摘牌的5A景区,在整个社会舆论场域都引发轰动。随后几年,湖南的橘子洲景区、重庆市南川区的神龙峡景区、山西乔家大院景区都遭遇摘牌厄运。
冤枉吗?只记得当年这几家景区被摘牌,唤起的是网民和游客一致追加的“吐槽”。
不过,即使就这几家景区而言,摘牌面对的压力无疑是极大,但完全是一件坏事吗?也未必。不仅是它们,前些年嵩山少林景区等5A被警告要求“限期整改”,一时也是引起舆论哗然,但高关注度下,困扰多年体制机制问题、周边环境整治问题等等,省市协调资源齐出手,居然都进行了有效的对焦解决。
好的经验和方法还是要坚持。为了优化存量,5A级景区的退出机制,还是需要深入探索并真正实现制度化、透明化,包括摘牌之后的“复牌”机制也要体系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