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强方特于2019年向深交所递交的招股说明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从业务结构角度,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结构与迪士尼较为接近。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尚无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同的上市公司”。
诚然,无论是营收规模,还是品牌影响力,华强方特还无法与迪士尼相提并论。但作为一位年仅17岁的“青葱少年”,便已经孵化出了“熊出没”等诸多动漫IP,并成为国内少有的以“文化+科技”驱动的主题乐园,着实不易。因此,称其为“东方迪士尼”,并不为过。
只是,当年轻人有了理想和目标以后,“成长的烦恼”,也会接踵而至。
01
东方迪士尼
东方迪士尼
与国内多数主题公园运营商发迹于房地产、动物园等业务不同,华强方特的前身以计算机系统集成业务起家,并于1999年涉足特种电影产品领域,成为国内众多科技馆、少年宫、商业中心以及游乐园的供应商。2006年,在特种电影领域逐步站稳脚跟的华强方特,开始尝试主题公园业务,重庆金源方特科幻乐园于当年4月开园。
不过,与国内众多微缩景观类、民宿风情类和动物园类主题乐园主要由市场营销驱动不同,华强方特在涉足主题公园业务伊始,便将战略重心聚焦于文化与科技。华强方特在招股说明书中直言,“在产业探索的过程中,公司发展方向也逐步明朗,即借鉴国际领先文娱集团迪士尼、环球影城发展经验,以‘文化+科技’为核心,重视文化内容和科技融合的开发”。
因此,2008年,华强方特成立了集影视制作、动漫创作于一体的华强方特(深圳)动漫有限公司,旨在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动漫品牌,以“复制”迪士尼、环球影城的成功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华强方特涉足动漫业务后不久,其原创出品的《熊出没》、《小鸡不好惹》、《十二生肖闯江湖》等30余部系列动画片便先后在央视等全国200多家电视频道及新媒体视频平台多轮播出,并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
其中,《熊出没》系列在央视少儿频道收视率持续领先,于2017年12月首播的《熊出没之探险日记》收视率更是达到了4.718%,创造了开播以来的最高记录。与此同时,《熊出没》系列在新媒体视频平台的网络点击量已经超过2000亿次,稳居中国动漫指数榜第一位。
不仅于此,于2022年1月份上映的《熊出没·重返地球》以9.77亿元票房刷新系列电影票房新纪录,位居中国影史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前三。截至2022年末,华强方特已经推出了八部“熊出没”系列电影,总票房合计超过42亿元,位居国产动漫合家欢电影榜首。
收视率、票房的大热,也让“熊出没”成功跻身中国一线动漫品牌,更成为了华强方特强有力的动漫IP,与主题乐园的结合也日益紧密。
此外,华强方特在坚持原创的同时,还通过国际合作,取得了“奇迹少女”、“太空鼠一家”两大知名IP的版权。在2022年报中,华强方特披露称,公司首个、集合了“熊出没”、“奇迹少女”等多个动漫IP的动漫系列主题乐园品牌“方特狂野大陆”正式开园。
数字动漫业务的成功,也让华强方特收入结构的多元化程度逐步提升。自2015年以来,文化内容产品业务收入由2.63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10.12亿元,复合增速达到21.21%,显着高于文化科技主题公园业务的4.70%,占比也由9.39%提升至22.31%。
在《中国主题公园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一书中指出,“研究国外主题公园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迪士尼和环球影城的历史可以发现,国际知名主题公园开发及运营商拥有大量的卡通人物核心IP,这些IP成为主题公园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
可以看出,坐拥“熊出没”、“奇迹少女”等多款动漫IP的华强方特,已经构筑了显着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形成了“数字动漫+主题公园”的收入结构,称其为“东方迪士尼”,并不为过。
02
成长的烦恼
成长的烦恼
只是,华强方特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成立之初,华强方特受品牌知名度较低、园区数量较少、展示效果不明显、原创内容影响力不佳等因素的影响,主题公园业务主要以自主投资为主,像早先的芜湖、青岛、沈阳等八个主题公园的项目资金均为自筹。
受困于主题乐园重资产特征显着、前期投资规模巨大且回收期较长,华强方特的资金压力也愈发显着。2011-2014年,其资产负债率分别达到82.78%、77.35%、73.39%和72.64%,流动比率更是仅在0.2-0.3倍之间,财务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不过,随着华强方特的主题公园在开业后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客流量、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叠加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其赢得了地方政府的青睐。
因此,自2014年开始,华强方特逐步形成了主题公园合作投资方式,即通过合资方式分担财务风险,再由旗下控股的运营公司负责主题公园运营,同时向需求方提供主题公园创意设计、研发建设、运营管理全产业链产品及服务获取收益。
商业模式的改变,也让华强方特的资产负债率逐步下降至50%左右。
与此同时,搭上了政企合作这趟“快车”的华强方特,经营业绩也全面进入成长期。2014-2019年,华强方特的营业收入由23.54亿元提升至50.90亿元,复合增速达到16.67%。根据其官网显示,截至目前,主题公园数量已经达到35家,涉及全国24个地市。
然而,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虽然推高了华强方特的营业收入,但却让其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窘境。2014-2019年,华强方特的归母净利润始终在7-8亿元之间徘徊,复合增速仅为2.20%,而且业绩多为影视动漫业务贡献,也就是说,主题公园业务并不赚钱。
以2019年为例,当年电影、智能技术、厦门动漫和深圳动漫四家子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5.29亿元、1.49亿元、1.08亿元和2.30亿元,合计为10.16亿元,而华强方特当年的净利润仅为8.14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补助在华强方特的利润结构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自2014年以来,华强方特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一般在3-4亿元,占当期营业净利润的比重多在40%以上。而在资产负债表中,递延收益(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计入该会计科目,并分期计入其它收益或营业外收入)规模更是始终保持在30亿元以上,占总资产的比重在10%-30%之间。
透过2022年报会发现,其政府补助主要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项目补助、扶持资金为主,包括“2010、2011年青岛文产项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厦门文产项目专项扶持资金”、“嘉峪关文化项目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等近30项政府补助。
因此,在此前两次IPO递交的招股说明书中,华强方特均将政府补助列为重要风险项,这也让华强方特,遭遇了“成长的烦恼”。
03
罗马非一日建成
罗马非一日建成
当然,罗马非一日建成,年仅17岁的华强方特,仍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与迪士尼、环球影城相比,华强方特在主题公园的市场定位上有着显着不同。由于主题公园对于区域客流的要求颇高,只有具备庞大的客流群体,才能够保证收益。因此,迪士尼、环球影城在选址上均以洛杉矶、东京、上海等全球一线城市为主,迄今为止主题公园数量也仅为6家和5家。
反观华强方特,其选址不仅有天津、济南、青岛、沈阳、宁波、长沙、太原等二线城市,还包括芜湖、泰安、大同、嘉峪关等三四线城市。这种选址策略不仅填补了当地市场的空白,并且能够有效规避与迪士尼、环球影城的正面竞争。
需要指出的是,华强方特之所以能够在消费水平和客流量相对一般的三四线城市站稳脚跟,纵然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但其本身的品牌价值同样不可忽视。本质上,华强方特能够为当地带来可观的客流量,继而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与迪士尼、环球影城项目投资额动辄几十亿美元不同,华强方特的项目投资额仅为几十亿人民币,这种“小投入、高效益”的投资,也颇受地方政府的“喜爱”。
以第一次进行IPO时的募投项目为例,“郑州方特梦幻王国及配套建设项目”总投资额为14.16亿元,根据公司当时的测算,项目税后内部收益率为11.12%,静态投资回收期为9.44年(含建设期)。
此外,华强方特针对不同细分客群、不同细分市场,还分门别类的推出了不同的主题乐园品牌,并形成了品牌矩阵。例如,欢乐世界、梦幻王国、水上乐园、东方神画、东方欲晓、东盟神画、丝路神画、国色春秋、恐龙王国、狂野大陆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主题设计上,华强方特以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故事、当地文化素材为灵感来源,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再造,进而形成独特的再造IP。例如“嘉峪关方特丝路神画”便将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华夏历史文化、边塞古城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类文化主题融为一体。
在《商业地产项目策划方案与案例》一书中指出,主题公园若想长期生存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否则不可能长久。与此同时,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需要创新思维,经营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只有这样,主题公园才能永远保持对游客的新鲜感,生命周期才能得以延长。
显然,文化与创新,恰恰是华强方特能够赢得政府青睐的核心竞争力。而恰当的市场定位、丰富的品牌矩阵,也让其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愈发顺畅。借助地方政府,华强方特不仅降低了财务风险,同时也能够在短期内实现规模效应,甚至在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未来,倘若华强方特在动漫IP的塑造上能够持续取得突破,打造出更多“熊出没”这样的顶流动漫IP,叠加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那么其利润结构以及经营业绩也将得到显着改善。届时,华强方特的“东方迪士尼”称谓,也将实至名归。
04
结语
2020年末,华强方特宣布向中国证监会深圳监管局报送了上市辅导备案材料,正式进入IPO辅导阶段。虽然华强方特此前已经连续两次折戟IPO,但随着2023年文旅产业的强势复苏,经营业绩得到保障的华强方特,叠加商业模式的愈发成熟,也有望撬开A股主板的“大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