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劝:借势“尔滨”杀疯式文旅营销,该适可而止了!
文旅要闻 小荣说 2024-01-16 14:51:08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荣说,ID:xiaorongshuo,作者:孙小荣

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上,从未出现这样全国联动的盛况——

哈尔滨以一城之力不仅成为2024年开年的最强顶流,冬季旅游“淡季印象”的颠覆者,而且成为全国各省市文旅部门借势营销的策源地和发动机。

因为哈尔滨的火爆出圈,兄弟省市之间,终于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来展开一场盛大的舆论争夺战。这场舆论争夺战,一方面打破了当下社会的沉闷,给公众贡献了源源不断的娱乐性话题,提供了一个情绪释放的出口,也为文旅市场营造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氛围。

另一方面,哈尔滨的爆火,促进了往昔不管怎么人为策划,都难以畅通互动的跨区域联动,在信息层面实现了交互式的输出与循环,在客源市场也可能实现交互式的互动与流动,让冬季作为旅游淡季的局面,呈现出不仅不淡反而热气腾腾的新气象,也让文旅消费“一枝独秀”,表现出繁花般的耀眼——

感觉当下的年轻人,不用上班,也不用上学,无事可做,都扎堆出去旅游了?

1//借势营销,花式内卷

如同2023年年初的“文旅局长秀”,2024年年初,演变成了省市“文旅号秀”,借着哈尔滨宠爱南方“小土豆”的热潮,各地以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自媒体平台,向年轻的消费客群发出热诚的邀请,极力表现出“年轻人就是上帝”的友好姿态,“得年轻者得天下”,年轻客群成为文旅新质消费力。

在这波各省市的借势营销中,分为主动跟进和被动跟进。主动跟进的第一波是同样具有冰雪资源的省市,想跟冰雪之城哈尔滨一争高下,某些省市却因遭到网友“贵而不值”的吐槽,不得不关闭官方号的评论功能。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毕竟哈尔滨维持了平价消费,展现出了“讨好型市格”,就这两点其他地方以前没做到,现在要想临时动员起来,更难以做到。

第二波跟进的是“山河四省”,也是锲而不舍表现最积极的四个省份。山河四省在借势营销中,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拼凑式混剪“喊麦”短视频。率先出圈的山东文旅推出的“我姓东,大山东”,以不姓“鲁”改姓“东”来展示跟“东北”的关联,以东北腔调的喊麦、影像和文案的动感组合,体现出幽默性和娱乐性。河南推出“我姓河,河鹅河”,河北推出“啵A北,大河北”,山西推出“我姓晋,叫晋宝”……这种风格的短视频,目前已经风靡大半个中国。

二是表现出“听劝”“讨好”“宠爱”姿态。比如河北听网友的劝,把所有自媒体号的名称从“河北旅游”改为“河北文旅”,方便网友搜索,相继其他原本不是“××文旅”的自媒体号,也纷纷改名,实现整齐划一;河南视频内容里惊现赤裸上身的“肌肉男”,被网友戏称“美男计”,河北不甘示弱,网友一句“邯郸自古出美女”,河北就请出古装美女团,被网友戏称“美人计”;河南组织古装迎宾团,扮演各路历史名人,在高铁站列队迎接“公主殿下”;洛阳甚至在高铁站以答题互动的方式向游客派发钻石,最大的一克拉,云台山紧跟其后发珍珠,把“讨好游客”发挥到了极致。

三是开展“题海战术”,持续发布视频内容。为了保持热度和积累粉丝,通宵达旦写文案、剪视频,每天更新数十条。河北文旅日更70余条,也毫不避讳地宣称,要争夺山河四省的“卷王”,抖音粉丝数超过100万,成效显著;河南文旅4天更新112条,几乎每个小时就会更新一条,也吸引近百万粉丝关注。各省官方号维护者之间相互监督,相互PK,相互较劲,在午夜的赶工中,掀起一场攻防大战,一时间,素人、明星、达人、官员等,都出来轮番喊话,向游客表达诚意满满。

因为部分视频和文案风格突变,标新立异,被网友吐槽为“丑”“土”“俗”“艳”。如果说哈尔滨的“掏家底儿”让哈尔滨当地人感到陌生,那么,某些省份视频呈现的内容,则让当地人不仅感到陌生,而且感到不适。

文旅话题,演变成了一种夹杂着围观、自嘲、调侃、吐槽等情绪的娱乐性话题。这个话题的热度及其可持续性,超越了其他社会新闻和娱乐性话题的热度,数日以来持续称霸热搜。部分省市网友之间默契地达成“互不嘲笑条约”。

被动跟进的省份,一般是被当地人和网友的“唤醒”中,加入拼杀内卷之列,比如甘肃、福建、天津、湖北、湖南、云南等,当地人看到别省的文旅都在闻风而动,抢占热搜榜,也希望自家的文旅闹腾起来,找点存在感,于是那些原本想按兵不动的省份,也乖乖“听劝”,加入热搜争夺战。

“文旅湖南”发布的视频,甚至出现“湖南是全中国唯一一个叫湖南的省份,是唯一一个简称湘的省份”,“每多一个湖南人,湖南就会多一个人”这样的文案,有人觉得这无厘头的表述很没文化,很不湖南;也有人觉得湖南正是因为这两句无厘头的文案,才能在当下如此激烈的关注度争夺战中脱颖而出。

在这波借势营销战中,最成功的当属广西。广西在元旦之前就投放了系列创意独特、制作精良的短视频,收割了一波关注;当哈尔滨爆火时,广西刚好有11位身着黄色服饰的小朋友正在黑龙江研学,瞬间成为被“花式宠爱”的亮点,网友以广西特产“小砂糖橘”来称呼他们,与南方“小土豆”共同构成哈尔滨爆火中的两大IP,广西文旅也跟东北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

广西在后续的内容输出中,也一直保持着优质的创意和制作水平,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生活风俗、特产风物律动其间,令人耳目一新,留下深刻印象。

广西“小砂糖橘”进一步引发全国各省均以“小特产”为形象代言,四川派出“小熊猫”研学团,湖南派出“小辣椒”研学团,湖北派出“小龙虾”研学团……与此同时,部分省市派出历史名人古装秀团,赶赴哈尔滨参加这场“文旅汇演”。

如果说哈尔滨是以独特的产品、场景、服务和氛围,引发的游客自发式传播,那么借势营销的省份,则是争夺流量的组织化传播。这两者之间存在根本的逻辑区别——

哈尔滨是以惊喜不断的体验制造话题,而其他省份则是以标新立异、博人眼球的短视频制造话题。体验好,肯定传播好,但传播好,并不意味着体验好;甚至有些摆拍的特效场景,只能在网络围观,而游客并不能体验,比如某些省份所拍摄的水瀑、冰瀑之下的肌肉男,追求的只是宣传的视觉效果。

这就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分界——哈尔滨以“掏家底”的方式,打破了公众对哈尔滨的刻板印象,但其他省份在借势营销的过程中,并没有呈现出可以平替的旅游产品和体验,不仅没有打破刻板印象,而且在持续强化着固有的刻板印象,仍然是围绕本地品牌景区的形象展示,并没有展示出当下旅游消费者追寻的群体性狂欢的体验场景,依然停留在话题层面通宵达旦,乐此不疲。有些地方甚至体现出画风越低俗,叙事越拙劣,越能出圈的趋势。

2//该向“哈尔滨”学什么?

在借势营销时,首先要搞明白的是,哈尔滨是靠什么出圈的?虽然一个人或一座城的爆火,都存在很多机缘巧合与偶发因素,但机会是给有准备者的,基本盘很重要。

首先,哈尔滨本来就是冰雪之城,这是哈尔滨冬季旅游的优势。在此之前,哈尔滨已经连续举办40届的国际冰雪节,持续经营25年冰雪大世界,冰雪产业及相关的配套服务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善,加之具有欧陆风情的中央大街等多元文化街区、建筑等,让哈尔滨具有异域风情,这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冬游资产。

用我一位东北朋友的话说,哈尔滨这座城市,已经在做冰雪旅游上坚持了40年,又在衰败中憋屈了20多年,轮也轮到她火了。哈尔滨乃至大东北人的自信终于回来了,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这份来之不易的城市荣誉。而哈尔滨的火,也是从一次成功的舆情公关开始逆转的,游客看到了这座城市有求必应的诚意。

哈尔滨作为“共和国长子”,是最早被工业化洗礼最彻底的城市之一,见过世面,讲究排场,遵守秩序,市民的“爱城主义”共识能够积极动员、组织起来,捍卫城市的公信力和荣誉感。

在哈尔滨《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中,“以客为先、以客为尊、以客为友、以客为亲”倡议,不仅提出来了,喊出来了,而且确实落到了实处,体现在每位市民与游客的相遇中。

其次,哈尔滨这次是出其不意、倾其所有地“掏家底儿”。除了各种风格独特的冰雕、游乐场景,超级大滑梯、人造月亮、飞马踏冰、冰雪骆驼、迎客白狐、鄂伦春驯鹿、逃学企鹅、冻梨摆盘、甜味儿豆腐脑、吃地瓜配勺、松花江上热气球、街头音乐会、全息裸眼3D的魔法列车,甚至铁锅炖、澡堂子、哈工大、哈药厂等都成为“网红场景”。

这一款款待客的产品,对于外地游客都是新鲜的体验;每一种体验都在制造着新鲜的话题,正是这些日日新的产品和体验,成为哈尔滨持续火爆的话题制造永动机。而其他省份缺少这种在旅游核心吸引物——景区之外的丰富、多元、常新的体验场景,或者每个地方都有,但是并没有像哈尔滨一样细致、精心地发掘和展示出来。

再次,东北人的热情幽默是情绪的搅动机。开放、热情、幽默、风趣的性格特征,是刻进东北人骨子里的;自来熟、段子手、各种梗、即兴表演……在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东北人一张口,就能来一段令人捧腹大笑的脱口秀。不管是从曾经撑起春晚舞台的小品,还是现在每年独占半壁江山的影视剧中,都能感受到东北人幽默风情的语言才华和叙事风格,这也是东北最成功的文化输出和普及。东北人的热情一旦被点燃,就能营造出群体性沉浸式体验现场,比如万人蹦迪,这种释放人性的狂欢,除了中国的东北和西南地区,别的省份还真难以复制出来。

最后,哈尔滨是一座具象化的城市,而省份不代表城市。各省份跟进借势营销时,都在贪多求全,泛泛地罗列和铺排标志性的景区景点,或者刻意地设计创意化的摆拍场景,而并没有聚焦于某座城市,某个目的地,甚至某款产品,所制造的话题,大家看个热闹,听个响动,但并不清楚去哪个具体的地点去实现丰富、多元的体验,刷一下,看个乐,也就过去了,在信息轰炸的海洋中,不会留下太多深的印象。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公众审美疲劳和边际效用递减的叠加,任何热度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回归日常,文旅消费还是要从云端,降落到凡间,以产品、体验和服务等底层支撑作为终极考量。

从“淄博烧烤”到“哈尔滨”爆火,总体来看:一是在地文化的独特性,要有独异性体验;二是社交媒体的感召力,获得年轻人认同;三是城市服务的宠爱度,构建友好型城市;四是全民捍卫的公信力,市民才是主人,主客共享才能双向奔赴,全程狂欢。

这四者既是一座旅游城市的根基,也是想成为“网红”城市该有的自我检视。条件不具备,或者把控平衡不好,借势就很容易反转为负面舆情,经不起网民的质疑与要求,更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以上,才是各省市该学习借鉴的经验,也是在做借势营销时,应该重点兼顾和植入的内容。否则,只是一味地蹭流,可能会“热”一阵,但不会“闹”起来,既要热热,又要闹闹,热热闹闹,才是文旅该追求的发展环境、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

因此,当各地都疯狂地开展“花式营销”时,借势哈尔滨越多,产出的内容越频繁,对于“哈尔滨”的持续火爆的作用就越强,等于全国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推崇、宣传哈尔滨,这对于哈尔滨无疑是“泼天的富贵”。

而自身的勤奋付出,除了赚取个娱乐性流量和粉丝的增长,并不会产生实际的客源转化,甚至对于缺少应季特色产品,服务水平等难以保障的省市,越是宣传,越是暴露某些短板,还可能诱使游客启动“倒查机制”,重拾陈年旧事的不好回忆,对目的地展开秋后算账时的谴责。

这可以称为文旅营销的“借势反噬”现象——

既然各省市都在借哈尔滨做文章,作为消费者,那就直接去哈尔滨好了,还去别的地方,干嘛?!

借势尔滨,全国联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一种好现象,对于推动国内文旅市场的互动交融,是有益的。然而,杀疯了文旅短视频营销大比拼,该适可而止,降降温了,如果想真正做好文旅营销,应该考虑如何找到平替性产品支撑,如何实现跨区客源的互输互送。不然,在无节制的跟风式比拼和流量的竞逐中,愈演愈烈,也会愈演愈俗,必将反噬文旅形象。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