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民宿集聚区创建导则出台:我有几个疑问
酒店民宿 小荣说 2022-02-18 11:18:14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荣说,ID:xiaorongshuo,作者:李洁

民宿,是旅游市场散客化、休闲度假趋势等影响下的产物,它的出现,为旅游提供一种解题思路。

纵观近十年,民宿从一种依附于旅游产业发育的“子业态”,成长为独立发展的经济形态,已经具备了多种旅游要素集中呈现的承载力和表现力。

这一方面得益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战略统领,另一方面得益于“两山”效益、共享经济、流量红利、品牌效应等推波助澜,最重要的源动力,来自于市场驱动和消费需求。于是,在大众休闲度假时代,民宿“毫无悬念”地成为风口产业之一。

“民宿集聚区”概念一经提出,从规模性、主导性、社区性等方面,展现了民宿集聚效应对文化、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的赋能意义。

“抱团取暖、合规共进”,民宿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行业趋势,《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应运而生,这是全国首个为“民宿集聚区”出台的行业标准。

那么,山东省为什么要发布首部《导则》?这些民宿集聚在哪里?集聚了什么?又是如何集聚的?要建设什么样的未来民宿?有哪些实践经验是值得全国推广的?

让我们来问问山东,看TA怎么说。

 
“首发”

从广度和深度来看,山东旅游资源在国内属于佼佼者,在沿海、沿河、近湖、靠山、环景区、传统古村落及城市游憩带等区域进行集聚行为,围绕历史文化痕迹和自然边界,民宿连点串线成片地分布,逐步形成仙境海岸、圣地儒风、运河风情、黄河入海、红色鲁南、鲁中山岳、水浒故里、泉水风光等旅游民宿聚集区。

从高度和远度来说,山东这部《导则》是具有前瞻性和实验性的“抢占先机”。浙江莫干山、江西婺源、海南三亚等民宿先行地区,共同特点是特色鲜明、起步早、速度快、规模大,是先有市场行为,再有政府支持,哪怕有“集聚区”之实,却没有“集聚区”的《导则》。而山东首发《导则》是基于产业发展趋势,自上而下的“手把手”指导,引领行业风潮,勇于树立民宿标杆。

从进度和热度来看,文旅部在2019年发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2020年,山东省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年山东省文旅厅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的通知》,同年选定34个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以及首批山东省星级民宿。

《导则》的发布,将“民宿集聚区”这一发展理念落实为行动计划,为“老”文化创造延续空间,为“新业态”搭建转换场景,是在应对疫情导致旅游半径不断缩短情况下,主动“修内功”的求索路径。

“集聚”

为什么是“民宿集聚区”,而不是“民宿聚集区”?

“集聚区”的说法,源于“集聚效应”这一经济学概念,有别于物理层面的机械“聚集”,在产业辐射范围内,旅游民宿相关的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发生聚拢的经济现象。

最初,民宿依名山名水而建,靠近景区和城市,这是向“景”集聚;自我发展阶段中,民宿逐渐成熟,形成带状、片状的民宿集群,摆脱并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景”;在品质升级阶段,持续整合区域内部的文化、乡风、餐饮、农事等产业要素,积极引进外部交通、购物、艺术、休闲度假等要素流转,进行“发酵”融合;最后,民宿在地缘环境、人文体验等方面塑造成为功能更加健全、业态更加丰富、品牌更加完备,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生活社区。

34个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中,为什么都集聚在乡村?

从全国大数据来看,截至2020年,76.91%的民宿位于乡村地区,作为旅游的生力军,乡村民宿是促进文旅融合与新兴旅游消费的新的引擎。

《导则》中,对“民宿集聚区”的区位,做出“在乡(镇、街道)行政区划部分区域内”的明确界定;以“景区化村庄和乡村旅游重点村”为依托主体,“带动乡村旅游多业态发展”的一种新型乡村休闲度假部落(度假村)。

“睡个好觉”,是人天生的“宿愿”。而“宿”,本身就有“旧”的语意,民宿承载了人们对于返璞归真的美好愿景。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县域,乡村是人文旅游的真实场景。而旅游城市又是由乡村演变出来的,如今的人们奔波于城市,向往于乡村。


“目标”

如果把“民宿集聚区”看作是一个金“鱼池”,那么必不可少的是原住民、外来客、食物链,生态、循环和相处之道。

《导则》关注的是,政策与经济的关系,资源和市场的关系,自然和人的关系,产业与业态的关系,生态和开发的关系,品牌与营销的关系等,于是从“五个区”为目标入手,描绘出民宿集聚区的发展图景。

第一,乡村振兴示范区,重点在“地”,关注的是“这个我我在哪?”“我去哪”的问题,概括为“四点”。

以民宿业态连点、串线、成片为发展线索,以建立完整的休闲度假社区为目标,将民宿经济打造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杠杆支点、村民和游客的幸福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加速美丽山东建设的发力点。

第二,共同富裕先行区,重点在“人”,关注的是“我要什么?”“我如何实现”的问题。

以消费需求为原点,盘活当地旅游、生态、文化等资源,激活原生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规划对原乡民宿主的素质培养,形成能人引领+村民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共富”模式。

第三,三产融合样板区,重点是“产业”,关注“如何将体验消费最大化”的问题。

正确引导“一业驱多业”的溢出效应,勇于进行三产“试验性”融合,延伸业态链、产品链、服务链、品牌链,打造一产景观化,二产场景化,三产价值多元溢出化的多业态融合供给,构建复合型产业体系。

第四,生态环境保护区,重点是“生态”,关注“我有什么”和“如何能拥有更多”的问题。

在生态保护方面,坚持有序规划、科学布局、规范运营,合理开发;在生态转化方面,发挥旅游民宿复合生态功能,推动村容村貌由“农村”向“微度假目的地”转变;在生态效益方面,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升。

第五,品牌打造创新区,重点是“声望”,关注的是“如何让别人知道我、信任我、选择我”的问题。

秉持自省和开放的心态,整合本土品牌,引进知名品牌,培育特色品牌;走“多品合一”的品牌集聚思路,塑造山东民宿集聚区的整体品牌形象和价值,储蓄具有齐鲁特色的IP力量,提高山东民宿的品牌辨识度、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


“借鉴”

“民宿集聚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概念,区域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和借鉴的关系,才能提高服务提供者的进取心,加快资源的流转率。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山东34个民宿集聚区之间,更存在于全国范围。

那么,在山东首发的《导则》中,有哪些“集聚路径”提供给全国参考呢?

“一特色”,反对千区一律,树立“一区一特色”的品牌理念。

提炼区内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农业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竞争优势;将乡村风貌、乡村文化传承实现场景化体验;打造具有独特性的休闲、民俗、农耕体验等体验活动;以山岳型、滨海型、海岛型、田园型、文化型、生态型等特色基础类型,鼓励网红品牌入驻、电子商务孵化等新特色类型。

“新玩法”,告别老生常谈,打造“一招鲜吃遍天”。

广字当先,区内资源有机融合,拉长产业链,尝试业业联动,完善住宿+”的运营模式,保证住宿+特色餐饮、住宿+购物、住宿+农事体验、民宿+微度假、民宿+小型团建活动、民宿+文化休闲等基本盘建设。

然而,通用公式恐怕无法解决“破圈难题”。对于独立产业而言,“反差萌”或者更容易填补审美缺口,“民宿+宠物”“民宿+剧本杀”“民宿+社交”“民宿+竞技”“民宿+综艺”“民宿+演出”“民宿+展览”不失为一种敢想敢做。

“硬基建”和“软服务”两手抓,刚柔并济,建立民宿集聚区规范。

对于习惯了城市便捷性的游客来说,便捷的自驾交通条件、完善的接驳系统、绿化美化的通景公路构建了民宿集聚区的“初印象”;慢道、步道、驿站、营地、充电桩、停车场和船舶码头等配套设施,成为“好客山东”的形象呼应;游客咨询中心、入住登记管理系统、安全防范设置、旅游厕所、旅游标识、医疗应急、网络支持等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都是“民宿口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限制服务水平提升的最大因素,是人及其理念。设立服务质量管理组织、制定民宿服务质量标准和督导制度;建立质量监督和投诉渠道,提供及时性、常态化的评价机制;提供“管家式服务”,营造共享空间、共享话题和共享生活;引导乡风文明现代化建设,营造邻里友好互助的同盟关系。

“全保障”和“严管理”同推进,确保“民宿集聚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土地政策的活化,资金政策的扶持,审批政策的优先,人才政策的优惠是“集聚区人”的定心丸和助力器。

作为首部“民宿集聚区”导则,山东按照“成熟一批、验收一批”的评创原则,率先提出“自评、地方申报、审核公布、创建实施、考核验收、复核督导”的创建程序,并对不合规、不达标的已创建单位制定相应的复核机制,确保每一个“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名副其实。

“民宿集聚区”,作为一个新物种,顺行业发展而生,乘时代潮流而兴。

然而,“民宿集聚区”并非横空出世。

早在这个名字出现之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板块,为满足人们对于民宿的多样性、高质量需求,民宿始终以“全域美宿”为建设目标,持续清扫“集聚盲区”。

“民宿集聚区”是旅游发展轨迹与时代背景交互的“产业亮点”,为避免出现“一边小桥流水炊烟升,一边满目疮痍垃圾场”的尴尬景象,相关政策指导必不可少。

而这部《导则》,就是这位新生儿的“家教”,是对成长轨迹的规划与展望,为未来的创建单位划了一条录取线。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当下的每一家民宿、每一个集聚区,此后的每一个经营机构、每一个省内标准,乃至每一个旅游消费者,都应该把这一标准视为一条及格线,在大势所“区”中,找到“舍我其谁也”的绝对优势,共赴民宿发展的绚丽宏图。

谨以此文,问山东,也要问屏幕前的每一位读者——

“你,准备好了吗?”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