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开玩笑说,现在不但是大厂裁员,连“二厂”也在裁员。爱奇艺、B站紧跟着大厂的节奏,甚至有赞传闻要裁员70%。这一波大厂裁员是紧跟地产裁员之后的又一波,不少酒旅行业的朋友担心,这一轮裁员潮,会不会“蝴蝶效应”波及本来雪上加霜的酒旅行业?酒旅行业从业人员未来将何去何从?本文略作探讨。
01
腾阿字,裁员人数超万人
腾阿字,裁员人数超万人
关于大厂三个代表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的裁员传闻,3月以来根本没有停过,说的最夸张的是这三家公司裁员预计在10%-30%。
我们以最小的10%来算,目前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的员工分别是10万、25万、11万,如果按照这个比例,这三个大厂裁员人数加起来近5万人。最近这几天,我特地向“厂”里的几个内线打听情况,一致反馈目前没那么夸张,但是4-5%左右是有的,今年以来,三个大厂,加起来裁员人数肯定已经超过万人了。
现在不但是大厂,第二梯队的科技互联网公司也在裁员,从年前的爱奇艺,到现在的B站和有赞。连年亏损的爱奇艺,年初的时候就已经有不少项目被搁置暂停,有的部门甚至被一锅端。而最近传闻的有赞,也在大幅裁员,并且裁员比例疑似中台部门达到70%,新零售部门50%,教育部门全员裁撤,人员达2000人。有网友晒出了有赞裁员后,办公桌上摆满了电脑和还有一大箱工牌,据称是被裁员工留下的。
关于大厂裁员,这两年是愈演愈烈,在国家层面提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反垄断以后,今年几乎达到高潮。这里面例举一个典型现象及案例——不少集中互联网大厂的一线或者新一线城市法拍房数量明显增长,由于裁员造成的断供现象也越来越多。根据阿里拍卖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住宅用房法拍房数量为9000套,2018年2万套,2019年50万套,到2020年133万套,2021年则高达168万套。截至2022年2月20日,全国住宅用房法拍房数量已经到达175万套!2021年相比2017年法拍房数量竟然增加了185倍!虽然法拍房并不都是因为大厂裁员造成的“蝴蝶效应”,但有专家断言:断供潮已经来了,2022年刚开年,四大行已经起诉20万断供房主,其中从大厂出来的贷款房主比例不小。
02
瑟瑟发抖的中高层坍塌
裁员的始作俑者不止是大厂,地产集团其实是第一波流。去年下半年起,不少地产集团就开始施行了人员和组织优化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下半年以来,包括万科、碧桂园、华润置地、保利发展、世茂、新城、旭辉、河南建业、中南置地、阳光城、雅居乐、佳兆业、奥园等20余家公司不约而同地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以谋求变革。
2022年开年以来,房企集体求变的步伐加剧。以建业为例,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在媒体恳谈会上将建业变革的外部背景概括为行业向管理红利阶段转变,为此调整的一大方向就是组织瘦身,将以往臃肿、效率低下的五级架构精简成三级架构。
春节以来,头部100强房企,仅仅2个月的时间,已经有近40家,发生了高管人事变动,多位高管另谋“钱”途,中层以及基层员工就更不需多说了。对于酒旅行业来说,除了疫情原因,中高层流动超出往年,据亚洲旅宿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2年第一季度,离职的职业经理人总经理级别就达到了78人,而旅企(不包括酒店集团)的中高层流动更是频繁,超过180人。
包括大厂、地产集团、文旅酒店集团,这波裁员或者离职潮有一个显着的特征就是中高层人才的垮塌。
先不论大厂,单我比较了解的地产集团和文旅酒店集团,高层职业经理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离职,七八成都找到了下家,有一部分人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没有公司搭理,还在持续焦虑中。但中层垮塌现象则更为严重,我一个文旅圈朋友,已经在家休息快1年了,用他的自我总结来说,对公司来说,中层很重要,但也没有太强的不可替代性。
这就是所谓的35岁危机。这次的大厂和地产的裁员,为什么公司“下手”最狠的是中层和一些伪高层,是值得玩味的。一方面,出于降本增效,企业更倾向于裁那种干活少、拿钱多,时间长、资历老的员工,中层首当其冲;另一方面,不少企业中层的工作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在地产和大厂红利的年代,问题并不明显,但是在紧缩时代,他们各方面都出现了“虚胖”综合征,说的严重点就是德才不配位,不裁他们对上对下都说不过去。
大厂和地产集团中层人浮于事,混日子的现象确实存在,有的中层不但没有做好公司的承重墙,更多只是承载着一个翻译官的角色,在危机来临之时,首当其冲受到治“裁”的只能是他们了。
03
酒旅行业的3个“蝴蝶”冲击
酒旅行业的3个“蝴蝶”冲击
大厂也好,地产集团也好,裁员和变革,对酒旅行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观察发现,主要会对酒旅行业产生3个“蝴蝶”式的冲击。
其一、酒旅行业加速脱离地产“爸爸”。
我们都知道,这次裁员影响最大的是大厂的中层,35岁左右年纪的他们,面临着断供的压力,有的直接就被法拍房了。以杭州为例,今年一季度即将过去,杭州二手房成交的表现,有点“惨不忍睹”。1月二手房成交3500套左右,2月二手房成交2000套左右,再加上3月的成交量,今年一季度杭州二手房总成交量(截止到3月28日下午)为9299套。 今年3个月的数据,还没去年3月一个月多,说明了什么情况?!
这就是典型的蝴蝶效应,裁员使得购买商品房主力军购买力下降,地产在紧缩时代下也逼着自己紧缩业务版图,作为地产的下游多元化产业的重要布局——酒旅行业自然会受到冲击。不过,近年来,酒旅行业特别是酒店行业一直努力在试图摆脱对地产“爸爸”的依赖,回归到靠酒店的运营管理和资产管理来盈利,这次改变或许并不是坏事。
其二、酒旅行业加速产品迭代。
酒旅行业虽然关联着诗和远方,但总体来说,还是偏传统行业。传统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经不起新时代变革和外在的冲击,陈腐保守。近三年的疫情,我们看到倒下去的酒店和旅企,大部分还是传统的单体和传统景区、旅行社等,它们之所以哀鸿一片,不仅是在外因,而是里子也出了问题,曾经一招鲜吃遍天,庸惰不思进取,自然付出代价。
钓鱼台美高美集团董事兼副总裁刘亚宁曾在一次酒旅峰会上曾表示,“当下新兴的群体迅速崛起,呈现出全新的旅游方式,形成新的需求。然而,与这些新需求背道而驰的,恰恰是目前酒店业的痛点,中国酒店已经出现了多店一面,百店一面,千店一面的情况,只有标准,缺乏特色。”
复星旅游文化集团董事长兼CEO钱建农在接受空间秘探采访时也表示,住宿旅游业要超越住宿概念,当今消费者对休闲度假的潜在期望是极其丰富的,这种需求不是简单的品质住宿或观赏美景或看一场秀所能概括的,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总和。
所以,疫情也好,裁员也罢,都在催生酒旅行业加速产品迭代,因为你不迭代,年轻人不来住,不来玩,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文旅产业加速变革重生是一种必然,文旅消费者无论从品位上还是从经济上来看,都会更加重视品质,也会更加精细,一锅乱炖的那种粗放式的消费模式会越来越少。
其三、酒旅行业谨防人才高速流失。
这是一个老问题,近些年在酒旅圈,遇到了太多高高在上的人,他们的眼睛永远盯着投资回报率,好的物业项目,好的地段,收并购事件,但是却很少关心酒旅行业的人才培养。
有专家分析,地产和大厂的裁员和人才流失,对酒旅行业并不是好事,因为这里面有一部分人多少完成了一些财富积累,这批人当中会有一部分成为中小微企业的创始人,他们被迫脱离过去的舒适区,又没有更好适合他们的位置,他们可能成为一批有资金有经验有影响力的创客。这些创业公司对酒旅行业的不少人才会有致命的吸引力,很可能造成一些传统酒旅行业人才的高速流失。所以,一些陈腐的管理者们,确实该醒醒了,人才是一个企业的基石和命脉,本来企业里就有不少老兵残将,还留不住年轻人,将会更加危险。
04
未来酒旅人才如何“进化”
正因以上的种种危机,未来酒旅人必须“进化”,更好的理解和适应变革时代的发展。个人的3点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告别传统思维,理解现代服务业。
酒旅行业都属服务业,但是在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领域来看,这个行业一定会发展成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以个人消费服务为核心,所以无论对企业来讲,还是对从业者来讲,正确理解现代服务业尤为关键。
在艾瑞咨询《2021年在线新经济背景下的新职业与新就业发展白皮书》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相较于新技术和新产业,个人消费服务领域的新职业其就业灵活度更高、门槛更低、适用人群范围更广,也贡献了最广泛的就业机会,如跟我们日常购物、信息获取息息相关的全媒体运营师、互联网营销师、互联网音频创作者等。
说得通俗点,就是未来的服务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再仅仅是一个服务员,而是一个运营复合人才,尤其是年轻客群爱玩的那一套,你都得会玩,这样才会跟他们产生黏性。以酒店为例,酒店业重心将回归到酒店本身的运营管理。旅游住宿业将注入更多丰富的内涵,即“住宿+X”,这里的“X”的含义包括了人、美食、文化、野奢、习俗、信仰、历史和传承等丰富的内容。
第二、培养遗忘能力,做自己的知识富翁。
大转型时代,要成为弄潮儿,除了拥抱终身学习,还要学会遗忘。尽快遗忘那些已经被证明不适用的经验和观念,这样才有助于加速思想的新陈代谢。技术和商业模式迭代特别快,观念的迭代却很慢。不少人会沉迷于自己故有认知当中,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教条主义、官僚主义,人见人嫌的“老家伙”,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被自己之前的成功所拖累。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在变局面前,经验可能不再是资产,还可能是负债。所以,必须学会遗忘,遗忘是稀缺能力,只有遗忘才能找回学习的能力。
酒旅行业确实要向大厂和地产行业学习,房企转型进行时,核心管理层渐趋年轻化,其实背后就是为了某种“遗忘”。不久前,40岁的陈序平接过龙湖集团首席执行官的接力棒,掌舵这家年销售额超过2900亿元的地产企业。龙湖为什么有胆量启用“年轻人”,或许就是“遗忘”的能力。
除了遗忘,还要做自己的知识富翁。必须承认,在有形经济向无形经济的大转型中,知识工作者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财富。无论是后新冠时代的大转型,还是科技快速迭代带来的大转变,越来越需要完备的知识储备,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广博多元的视野,以及基于不断思想碰撞的大胆试验。当然,要成为知识富翁,需要四方面的储备:拥有全球视野、善于跨界思考、拥抱长期主义和多元视角、保持好奇心。
第三、论语与算盘,找到工作的意义。
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一度以来,我们的企业,大部分年轻人,把工作的意义都简单功利地归结为“挣钱”!对于企业来讲,一心挣更多的钱,才不会关心员工幸福、社会责任以及商业伦理,对于员工来讲,只要能挣到钱,强者不择手段,贪得无厌,弱者学会糊弄到躺平,再到摸鱼,过早的职业倦怠和随波逐流。
这样的功利价值观直接导致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失衡。去年年底,腾讯IEG一位优秀的客户端引擎负责人意外身故(抑郁症)。2022年1月,腾讯应届生怒怼管理层,批判加班文化;2月,B站审核员工春节加班猝死;仅半个月后,字节员工在健身房猝死。
不过,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下,一些变化正在发生,曾经被推崇的996文化,正在被围追堵截,中国多地正在对超时加班问题加大整治力度。3月份以来,已经至少有北京、山东、安徽、河南、广西、青海、湖南、湖北、江西等9个省份人社部门宣布,集中排查整治超时加班问题。
现在,“1065”(即早上10点上班,晚上6点下班,一周工作5天)、1075(即早上10点上班,晚上7点下班,一周工作5天)工作制陆续开始在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的业务部门推行。重新重视年轻人职场生态、关注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成为大厂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于工作的意义,最近在读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的代表作《论语与算盘》,深受启发。日本企业有一个普遍特点,就是不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高管的工资与普通工人工资的差距比英美要低很多。日本企业不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经营风险也较低,所以日本的长寿企业也比较多。
日本企业制度的这些特征与其历史形成的商业伦理精神有比较大的关系,明治维新时期的涩泽荣一被认为是日本现代资本主义之父,他一生创办了500多家公司。他的这本《论语与算盘》对日本企业界影响很大,里面有个核心观点,就是儒家精神与西方经济伦理结合,指出儒家文化并不反对赚钱,只是反对见利忘义,“论语”与“算盘”并不矛盾,义利可以合一。日本着名企业家稻盛和夫也深受启发,他表示,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普通员工,工作的意义离不开“敬天爱人,先利后义”!
——这些观点,或许是我们国内的一些只知道挣钱的企业家和更多的职场者必须反思的,我们是不是走的太快了?忘记了灵魂的颜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