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易水文旅,ID:T-newmedia,作者:周易水 公孙遥
近日,包括河南省南召县、河南省息县、黑龙江绥芬河市、西藏曲水县等多地密集发出通知,将集中整治“新形象工程”,而且将倒查前些年的项目,南召县甚至把倒查期限推至2016年以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地方明确的整治范围里,都包含了“文旅”这一重点整治类型。
事实上,这一轮整治“新形象工程”的行动正在波及全国。其源头则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出的《关于坚决纠治部分地方基层搞“新形象工程”问题的工作提示》(以下简称《工作提示》)。各地都在传达学习,并结合实际部署开展自查和整改整治。
所谓“新形象工程”,是指在地方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仍然在搞花样繁多的非必要、非急需项目。与传统的形象工程相比,这类工程形式更隐蔽,而且往往隐藏在看似是为推动经济发展、打造地方名片这样的“好事”面貌下。
中纪委在《工作提示》中明确了8类典型的“新形象工程”,而其中有2类都直指“文旅”:
一个是:为追求短期拉动效益、表面风光,盲目上马大型景观项目,脱贫县大肆举债建旅游区、“借新债还旧债”维持日常运行,资金投入、运营服务等跟不上导致倒闭或烂尾。
另一个是:豪华“办节”,片面追求“人气”,不计成本跟风大办音乐节、以城市命名的论坛、旅发大会等,为场地建设、乐队出场支付高额费用。
《工作提示》对这两类文旅“新形象工程”的概括可以说十分犀利,是这些年屡见不鲜的情况。第一类是劳民伤财型的文旅项目,第二类是表面光鲜热闹却无实际效果型的文旅活动。尤其是第二类,非常值得各地警醒和反省。因为追求“人气”正是这些年文旅行业过度追求的目标,一度遍地开花的音乐节曾成为现象级的事件。
不久前刚落马的南阳原市委书记朱是西,去年“出圈”的事迹之一就是亲自到火车站欢迎来南阳参加迷笛音乐节的乐迷。然而那次音乐节后续却因为露营区财物大量被盗引发强烈负面舆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摇滚音乐节与南阳本地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水土不服”。一年前,易水《一场闹剧的尴尬收场:南阳摇滚音乐节撕开网红文旅项目的“两张皮”》一文发出后,当时确实也承受了来自某些方面的压力,但还是获得不少行业人士认可,说明业界很清楚一线真实的状况。
文旅行业片面追求“人气”的例子还有很多。除了《工作提示》中点到的几种情况,像某些文旅局长千方百计博出位出镜拍摄宣传片、花费高额费用邀请直播团队做形象宣传还不是实打实的“带货”、一门心思只关注打造“网红打卡地”而无心修炼内功导致乱象迭出等,尤其是某些“热搜”还不是“自然生成”的,是不是也存在“不计成本跟风”的情况?各地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仔细掂量一下。
文旅行业其实很难,难就难在文旅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来就是关于“形象”的工程。要想方设法打造一个地方的形象,要有人气,要出圈,要火起来。营销是文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本没有错。但一些地方错就错在不切合地方实际,盲目跟风,把钱花在看起来热闹、却没带来实际效果的地方。一些地方旅游部门干的活,给外界的印象,就是在网络上出风头。
这股“为形象而形象”的风一旦刮得过热,不是业界的幸事。现在明确了“新形象工程”的红线,也是为各地敲响警钟:需要切实寻找有内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文旅项目,真正重视高质量发展,短视而短暂的“红火”反而会成为地方和当政者的隐忧。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当前中共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学习的重点是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其中将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行为从违反群众纪律调整为违反政治纪律,并作为从重或加重处分的情形。这一变化的分量,相关文旅部门不会不清楚。
事实上,不少地方已经积极开展整治文旅“新形象工程”。比如,山东省纪委监委驻省文化和旅游厅纪检监察组出台了《省直文旅系统坚决防范和纠治“新形象工程”监督工作方案》,重点开展省级“旅游城”“旅游节”等清理,杜绝以“名片”挣“名声”。安徽芜湖、广西桂林等地的驻文旅部门纪检监察组也部署了相关工作。河南信阳文旅部门则向社会公布了纠治“新形象工程”信访举报电话……
但同时也要警惕,整治“新形象工程”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作为”的借口。文旅行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打造形象、创新塑造形象、长久维持形象。这是一项需要卓越智慧和艰苦努力的工作,绝不是某些人想的,大笔一签、大钱一花、网红一聚、热闹一阵的那点简单之事。
那些搞出文旅“新形象工程”的,尤其是那些新出场的所谓“颠覆者”,似乎是在共同宣传行业、提升行业影响力,然而,其更大的可能恰恰是看低了文旅行业及其潜心耕作的从业者。
当前,文旅产业在千方百计想与“新质生产力”结缘之前,先要尽最大可能与“新形象工程”绝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