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老张聊文旅,作者:张君
近年来,国潮、国学、非遗文化热扑面而来,渗透并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也都充当着传统文化的“追星者”和“代言人”,这其中折射的是一种生存状态、文化需求和生活追求。除了科技进步催生传播手段的革新外,传统文化热的底层逻辑究竟为哪般?笔者尝试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剖析此种现象背后的缘起。
01
时代变革与推动民族复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潮流涌动,国学西学、中西方价值观面临竞争和碰撞,国潮、国学、非遗文化热从国人内心深处唤醒民族的共同记忆,彰显着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由之前的“外求”转向“内求”,传统国学热本质上代表了国家层面的转向和民众意识觉醒的反思。国学、非遗文化热,也是国家通过对文化、价值观的整合,实现最全面的社会动员,也是个人意识向集体意志转向的表征。
02
社会发展呼唤心灵回归
过去几十年科技进步,社会飞速发展,并没有使人们生活得轻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焦虑,情绪需要宣泄的出口,传统农耕文明所代表的慢生活,慢节奏就成为一种选择。
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需求,很容易造成人们的思想荒漠,使人在社会中感到孤独,心灵无所寄托,精神依赖宗教信仰或往集体意识发展,贵州村超、淄博烧烤也是人们在寻找共同价值,向集体意识方向转变的现象级事件。
文化热也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物质到达一定层次后就会追去文化和心理归属,去年火爆的演唱会就是佐证。
03
群体意识触发本源思考
当下社会原子化,集体价值和集体生活相对缺乏,缺少共同的追求、互动和认同,大部分都是经济利益关系的组合。南方的营老爷活动、汕头的英歌舞,既有宗教属性,又有集体属性,人们参与其中从而获得归属感。
传统文化热反映出无论个人、集体、社会还是国家层面,均对自我本源认知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考,是对“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的终极之问,也是对未来普适价值观和文化寻根的探索。
04
后记
国学顾名思义国故之学,国学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土壤,传统的国学价值观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主要包括由父系社会、男权主义、儒家构建的家庭伦理、政治伦理结构,他们是以秩序为核心的旧国学,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新的伦理结构、治理结构和新的价值观取向,需要新的理论解释,需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传统文化热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一种重构,也正是传统文化的迭代兴盛,滋养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