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坚信,去哪儿生下来就是去迎接挑战的。”
——去哪儿CEO陈刚
一
1997年,美国青年戴福瑞来华,他获得了一份默多克新闻集团北京站的工作,并参与发布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第一个广告。
1999年,他从新闻集团离职,与北大毕业的技术天才庄辰超、马来西亚广告商道格拉斯共同创立了鲨威体育论坛。
这是三人的第一次联合创业。把鲨威以1500万美金卖给了李嘉诚旗下的Tom集团后,三人各奔前程。戴福瑞选择进入Tom工作了一段时间,他偶然听到“连续创业者”这种活法,他决定要成为这样的人。
那是燥热的年代,奔跑的人们已听见如雷的潮声。
三人再聚首时,时间来到了2005年。在香港机场附近的星巴克内,戴福瑞和道格拉斯讨论二次创业。那会儿Google非常成功,道格拉斯说,"我们要看看Google到底在哪里赚钱。"而旅游,正是其利润来源最大的垂直领域之一。
他们决定做一个旅游网站。项目最开始定名长颈鹿,后来又换成骆驼,但换来换去大家都不满意。
北京街头,戴福瑞和庄辰超通电话,打上车后迟迟未说目的地,的哥不耐烦催促——
“嘿,哥们,您要去哪儿?”
灵感电光火石,去哪儿的名字就此诞生。
出租车窗外,春风轻快,一如那年所有的互联网故事,飞驰向前。
2005年5月,中国第一个垂直旅游搜索引擎去哪儿网正式上线,戴福瑞担任CEO。
彼时的三人,正在幸运地踩中一个大浪潮的起点:2005年元搜索集中涌现,同样在这一年诞生的全球最大旅游搜索引擎Kayak,迅速成为资本宠儿,欧洲的Trivago通过信息搜索,快速覆盖190多国家的130万酒店。
2005年,中国网民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刚刚开始,在线旅游方兴未艾。1999年成立的携程,已经有了网上的预定系统,但它的主要精力仍在卖力建设自己的呼叫中心,通过线下发卡、上门送票,与传统旅行社抢份额。
去哪儿的三位创始人,其实都不懂旅游。多年后,庄辰超在演讲中说,“几个人当时和旅游最大的关联就是都坐过飞机”。
一次参加活动,戴福瑞身边坐着Tripadvisor创始人。寒暄后,戴福瑞问人家:Tripadvisor是做什么的?做旅游的竟然不认识全球最大旅游内容平台,对方无奈笑了。
去哪儿从搜索的角度切入,抓住了时代的风口,一上线便产生营收,创立4个月后便实现营收平衡。
美国的《纽约时报》、英国《金融时报》开始关注这家新兴企业。
多年后戴福瑞在采访中回忆,成立之初的去哪儿,从不认为携程是竞争对手,但有趣的是,你变得非常大后,每个人都会把你当作竞争对手。
二
2010年,正值BAT的盛世。张小龙的微信一年后才推出,张一鸣的头条还在酝酿,王兴尚在千团大战中搏杀,移动时代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庄辰超嗅到了不一样的气息。他挖来了抓虾网联合创始人谌振宇,组建无线事业部,孤注一掷打造去哪儿的移动端。去哪儿高管回忆,当时公司内部几大业务线都对新生的无线事业部充满好奇,猜测纷纭。
而就是这样,2010年,去哪儿成为了诺基亚塞班系统上的第一个旅行App。2011年,去哪儿客户端在苹果App Store“2011年最佳产品”中,成为中国原创旅行类应用软件第一。
此刻的去哪儿,需要一个技术背景更强的人走到前台。于是,2011年6月,35岁的庄辰超接替戴福瑞,成为去哪儿第二棒掌舵人。
这一年,去哪儿还做了另一个决定,就是从做搜索比价转型做交易闭环。可能当时连庄辰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性不亚于移动端的战略抉择。
2013年6月,去哪儿移动端下载破亿,是同期携程的两倍,艺龙的四倍。市场份额也急速扩大,中国每卖出4张机票,就有一张是去哪儿卖出的。
2013年11月,去哪儿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上市前的路演中,华尔街投资者一直追问庄辰超,为什么去哪儿没有像当时依然如日中天的Tripadvisor一样,坚持做纯媒体,而是要做交易?庄辰超解释起来很费劲。
然而,路演第二周第一天,Tripadvisor就开始宣布要做交易平台,如果不做,就不能在一个移动世界存活。庄辰超终于不需要再去说服华尔街,他只需要说,我们已经领先Tripadvisor两年。
在这之后的一些年里,许多垂类搜索逐渐倒闭,或被并购后不断萎缩。
去哪儿上市之后,中国OTA领域竞争进入白热化。烽烟四起,鏖战不休。跑马圈地之下,资本暗流涌动,中国互联网的并购元年,即将到来。
2015年,滴滴和快的,58和赶集,美团和大众点评相继合并。在这一年的10月份,携程与百度达成换股协议,获得去哪儿45%股份。媒体如此评论:"携程把它最执着的敌人,收入了麾下。"
2016年,庄辰超在告别的内部信中说:
“ 我们交易的市值大约在100亿美元左右,是中国互联网并购交易中最大规模的交易。这是我们的市场地位奠定了交易的规模,是我们的汗水和努力支撑了我们的价值。”
江河奔涌,峰回路转。这是属于创业者的传奇,没有败者。
三
2017年12月,陈刚履新,接过去哪儿的第三棒。
陈刚从浙大的计算机硕士毕业后开始连续创业,创立的铁友网被携程收购后,他机缘巧合地进入携程内部创业。
对于出任去哪儿CEO一事,陈刚称,“当时没有犹豫,多好的事,(去哪儿顶)半个携程啊,我提着脑袋就过来了。”
但这么大规模的整合,根本就是前无古人。为了快速了解公司情况,稳定军心,陈刚拟定了一份谈话名单,列了100多个人,然而许多人对前景不看好,“没想到居然谈一个走一个”。
陈刚要“把断了的胳膊接回去”。他发起“归筝计划”,请回去哪儿的一些老员工,重新凝聚战斗力。
“去哪儿的人才储备太厚了”,回忆重组团队的过程,陈刚把手横过来,比划着说,“你发现一层一层割下去,仍然有非常多优秀的人。”
2019年底,他带着管理层在泰国开会,四五十个人坐在湄南河边吃饭:“这是我第一次觉得有整整齐齐,有自己的团队感的时候。”
2019年12月31日,陈刚在新年信中宣布,去哪儿依然维持了较高水平的增长,同时,他为去哪儿定下了三步走战略:独立生存,独立发展和独立估值。
但无人料到,紧接着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会是一段漫长的至暗时刻。陈刚说,这三年,有一种穿越沙漠的感觉。
三年间,他带领全员苦练内功,"公司和个人都要练出腹肌"。他的全员信偶尔感性,时常朴实。“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在信中出现了很多次。他说,“多念几遍,念全了,这就是去哪儿坚持提供给用户的全部价值,这就是我们区别于流量平台的定位。不要嫌无聊,不要嫌不激动人心。”
2023年伊始,旅游业重新迎来久违的春天。
比信心增长更快的是去哪儿的交易规模。陈刚进一步明确了去哪儿"价格、质量、传播"这三大战略支柱,用科学的方法测量服务与质量,同时开启视频化营销转型。
2023年,增长飞轮开始快速转动,去哪儿的新客数量和各项业务指标不断刷新纪录。
陈刚的第三棒跑到2025年,去哪儿实现了10倍估值增长,也将迎来下一个大的浪潮。
“Web3.0,VR,再加上 AI ,
这三个技术可能在未来会产生一个新的时代,
我们又要面对下一次的浪潮冲击,
那我们现在的位置是相当不错的,
你看我们现在的状态,
在下一波新浪潮来的时候会不会赢?
我们的团队是不是技术背景的?
是不是对新技术有兴趣和开放的?
我们的文化是不是创业的?
兜里有没有钱,公司够不够稳定?
都很好。”
——去哪儿CEO陈刚
陈刚带领去哪儿拿到了这艘新时代巨轮的船票。这里坐着一个依然心怀梦想的团队,有好奇心、有创造力,有执念,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署名作品。"这些是去哪儿这 20 年一直没有变化的东西,对技术有热情,对创业有激情。"
故事讲到这里,是一个20年的尾声,却是下一个20年的开始。如你看到的那样,属于去哪儿的命,就是一直跑下去。
它的对手不是任何人,是这个时代。能支撑它一直跑下去的,是一群群、一棒棒的去哪儿人。
一直和这个时代赛跑下去。
这是去哪儿的命。
这是我们认的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