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易水文旅,作者:公孙瑶
近期,一款科技产品走俏旅游市场——外骨骼机器人。多家山岳型景区全新亮相了一批外骨骼机器人,引发游客体验热潮。有游客表示,外骨骼穿戴方便、重量适中,登山过程中髋关节和膝关节得到助力,走路爬山都比较省力,堪称登山“神器”。有观点认为,一个小小的登山“神器”,将再塑旅游业。
“五一”期间,湖北恩施大峡谷开启了“租腿登山”模式,吸引不少游客体验。该设备在陡坡时可提供70%助力,平路时降至30%,下坡则切换缓冲模式。有游客形容“像有双无形的手托腿前行”,连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试穿后也感叹“健步如飞”。试运行期间,租赁价格为98元/3小时,目前已累计服务超500人次,助力游客平均登山时间缩短40%。
八达岭景区也靠着“GOGO速行助力外骨骼”小火了一把。景区在关城广场步行登城口、地面缆车和空中缆车乘坐点、步行街入口等位置设置了设备租赁和归还点,收费标准为3小时100元。该设备在普通档位下可以实现5小时续航,不仅能协助游客轻松攀爬台阶,还能给手机反向充电,功能十分贴心。
以险峻闻名的华山,似乎更需要这款“赛博外挂”。前不久,华山也推出了外骨骼设备租赁服务,价格为200元/天,每个产品配备了两块电池,可续航7小时。该设备特别强化了安全功能,能够在危险路段自动增加关节锁定力度、实时检测失衡风险,给足了游客安全感。
其实,最早引进外骨骼机器人的是景区泰山。早在2021年泰山就引进了一批外骨骼机器人,经过三年多的迭代减重、优化算法,新产品在今年春节期间投入试用。新设备重达1.2公斤,采用碳纤维机身与仿生关节设计,内置压力传感器与惯性导航模块,可承受200公斤瞬时拉力,最长续航8小时。其AI系统可自动调节助力强度,帮助游客节省30%—50%体力。景区在红门、中天门、南天门设立了3个外骨骼机器人租赁点,收费为80元/3小时,至五一已累计服务超3000人次,其中老年游客占比达62%。
对于景区外骨骼机器人的“走红”,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表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看待这个事情。
从宏观上来说,中国旅游业前40年或者说第一个发展阶段,属于资源转化发展阶段或者资源红利发展阶段,通常也被认为是“啃老”阶段,基本上就是靠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和老天爷留下的自然遗产,主要是依托资源。如今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传统资源的开发基本上顶到了天花板,支撑旅游业未来新的发展靠的是“文化红利”和“科技红利”,即通过文化赋能和科技赋能来支撑旅游业的新增长,包括新产品、新业态开发,新服务方式及新场景的打造和创新等。如今泰山等景区引入的外骨骼机器人就属于科技赋能这一方式。旅游设备创新大多靠科技赋能或文化赋能来实现。这是符合旅游行业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景区自身需求的,属于顺势而为。
从微观上来说,外骨骼机器人这种助力设备所提供的便利服务,本质上是科技赋能让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产品创新得到了提升。对于到山岳型景区旅游的游客来说,一次望而却步的旅程因科技赋能变得轻松有趣,这种体验是新鲜的、愉悦的,体验感得到了显着提升。近年来,科技型体验设备已经比较广泛地应用到旅游领域、旅游场景中。此前更多的是视觉上的体验,比如VR和AR等,随着科技的进步,旅游装备也在进步,未来应该会越来越多样化,体验会越来越丰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也认为,外骨骼机器人的使用的确改善了游客体验,体现了科技对旅游的赋能。它可以帮助那些身体条件不够好但是很喜欢爬山的人群亲身体验到爬山的乐趣,而且能够好好地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今年以来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产品的走红,大家对科技产品的关注度和好感度提升,外骨骼机器人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一定的“眼球效应”,让一些出于猎奇心态的人到景区打卡,在营销宣传上成了一个亮点。
据了解,外骨骼机器人之前主要用于医疗康复、工业生产、物流运输等专业领域。近年来,由于技术突破、成本下降等原因,行业迎来快速发展,今年更是被称为“外骨骼机器人元年”,产品应用场景开始向大众市场渗透,比如旅游休闲、居家养老等用途。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规模。
一些“敏感”的旅游景区特别是山岳型景区,尤其关注到了外骨骼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四川峨眉山、湖南崀山、江西庐山、河南老君山、贵州梵净山、安徽黄山、福建太姥山、浙江金华山等数十家景区已经投放使用,游客评价普遍较好,还有人专门向景区求购自用。
眼见外骨骼机器人逐渐出圈,不少景区也显露出引进意愿,其中不乏一些非山岳型景区,希望跟上这股风,制造营销话题,打造网红体验。
吴丽云表示,外骨骼机器人这样的科技产品不具有垄断性,任何景区都可以引进,所以很多景区就产生了跟风、效仿的想法。但是,要不要引进,需要视自身情况而定。像泰山这样的景区本身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就很丰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泰山的攀爬过程比较久,存在一定难度,外骨骼机器人这种能提供实际帮助又比较新奇的科技产品,对游客来说更是一种吸引力。所以,类似的山岳型景区可以考虑引入。
更进一步,山岳型景区也得考虑自身的游客量。如果游客量足够大,那么相应地需求量也大,能够覆盖购买、维护设备的成本,产生不错的收益。所以游客量可以作为是否引入以及引入多少的参考标准。否则到时使用率不高,闲置了,反而成了一种浪费。另外,如果能做好相应的营销宣传工作,利用好它的“网感”,吸引游客体验,那么也可以考虑引入。如果以上问题都没有想清楚,那么还是不要盲目跟风。
王德刚认为,景区是否模仿与跟风,应有足够的“需求”作支撑,要么可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要么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要看游客的选择、市场的需求。总体来说,科技赋能旅游领域还是一件好事,应该积极地去推动,勇于尝试和探索,有助于旅游体验感的提升和旅游业的转型发展。
外骨骼机器人是科技赋能旅游的一个缩影。未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将为旅游业带来更多创新的可能。但无论如何变化,“科技服务于人”的核心不应改变。
正如这些景区实践所展示的,最好的科技应用是那些能够增强体验而非替代体验,能够扩大参与而非制造焦虑的创新。愿科技让旅游更美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