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安全:预防为先,守护每一份惬意
文旅要闻 丁说旅游 2025-08-07 11:34:36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丁说旅游,作者:丁盟

盛夏的午后,青山景区的观景台上挤满了拍照的游客。有人探出身子想拍更美的风景,脚下的护栏却在悄悄晃动—— 这不经意的瞬间,藏着足以撕裂假期的安全隐患。

旅游景区的安全从来不是小事,它关乎游客的生命安危,关乎景区的长远发展,更关乎旅游业的健康生态。在安全与风险的角力中,预防永远是最坚实的防线,如同空气与水,平日不觉珍贵,失却方知致命。

景区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源于"不起眼" 的疏忽在时间轴上的叠加。栈道的一颗螺丝松动时,可能只是维修清单上的一个勾选项;山间的一块落石未及时清理时,或许被当作 "百年难遇" 的小概率事件;突发天气预警传递滞后时,常被归咎于 "通讯条件有限" 的客观限制。但去年某山地景区那起游客坠落事故,事后调查显示防护网的破损早在三个月前就有游客投诉;前年某水上乐园的溺水悲剧,监控录像清晰记录着救生员在事发前连续四次走神 —— 这些案例反复证明:安全隐患就像滚雪球,初始时轻如鸿毛,一旦放任其在侥幸心理中滋长,终将重若泰山。

筑牢预防防线,需要用"显微镜" 排查隐患,更要用 "望远镜" 规划体系。景区管理者应建立 "日巡 + 周检 + 月评" 的立体化检查机制:清晨的保洁员要兼具安全员职责,留意台阶青苔与扶手松动;每周的专业团队需携带检测仪器,对索道钢索、玻璃栈道进行应力测试;每月的安全会议必须邀请游客代表参与,从使用者视角发现管理者盲区。在地质复杂的山区,可引入无人机巡检与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将滑坡预警时间从传统的 2 小时提前至 24 小时;在人流密集的场馆,通过热成像技术与智能闸机联动,当单位面积客流超限时自动触发分流引导。某 5A 级景区的实践尤为典型:他们在悬崖步道安装了毫米级位移传感器,哪怕护栏出现 0.5 毫米的形变,中控室都会即时报警,这套系统运行三年来,已成功拦截 17 起潜在险情。

预防工作更要延伸到游客的安全意识里,构建"景区引导 + 游客自律" 的双保险。除了广播、电子屏等常规手段,可在门票背面印上 "安全三字经",在网红打卡点设置 "危险视角" 体验区 —— 通过 VR 技术模拟违规拍照可能导致的坠落场景。针对儿童群体,某主题乐园创新推出 "安全小卫士" 活动,让孩子们佩戴安全员徽章参与隐患排查游戏,在互动中牢记 "不触碰、不攀爬、不独行" 的准则。去年台风 "山猫" 侵袭东南沿海时,某古镇景区通过 "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每 15 分钟推送一次预警信息,配合网格员逐户敲门提醒,最终在风力达 12 级的情况下实现游客零伤亡 —— 这场教科书级别的撤离,正是景区预警系统与游客配合度的完美印证。

旅游的本质是享受美好,而安全是美好发生的前提。当景区管理者把安全预案做成"活字典" 而非 "休眠文件",当检修人员把每颗螺丝都拧到标准扭矩,当安全员把监控屏幕看出 "心电图" 的紧张感,当游客把安全提示当作 "旅行必修课",安全防线才能真正从物理设施升华为心理共识。正如登山者都懂得 "系紧鞋带比治疗扭伤更重要",景区安全的真谛,不在于事故后的补救有多完美,而在于能否让风险在萌芽状态就失去生存土壤。

请记住:在风景与安全之间,永远没有"差不多" 的中间地带。预防不是过去时的总结,而是现在进行时的行动,更是未来时的承诺。唯有让每个环节都浸透 "安全优先" 的意识,才能让每双眺望风景的眼睛里,只映照山河壮丽,不见惊魂一刻。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