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预制菜”争议,带给旅游行业什么启示?如果只把它当成网络八卦、自媒体蹭流量的热闹,那就真的错过了重点。
贾罗之争掀起的预制菜讨论,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都跟进报道——这不止是一场舆情,更是一次全民对消费品质的觉醒。
从工作中寻找生活乐趣,从生活中捕捉工作灵感。
再看近期政策动态:
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
9月16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文旅部连续发布三批《旅游市场强制消费问题典型案例》,紧盯“不合理低价游”;
酒店钻级评定标准也在不断迭代;
《法治宣传教育法》即将实施……
我们从这些事件中悟出什么?
为什么要推出《法治宣传教育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
为什么要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说到底,贾罗预制菜事件背后,是标准分类、分级、“告知-同意”和“公众认知-消费分流”的问题。
早在多年前,我就提出:治理“不合理低价游”,最关键的是认知教育,供需是双向车道,需要双向治理。
要用最简单的方式,把旅游线路明确分级。比如:
A级:无购物、无自理、无小费;
B级:无购物、有自理、无小费;
C级:有购物、有自理、有小费。
越简单,越容易记住、越容易传播。
你定了什么标准,就会在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影响更多人的消费选择、舆论导向和思维认知。
这跟为什么要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法》、为什么很多国家实行影视分级制度,本质上是一回事。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卖标准。
比如OTA平台的酒店钻级评定,就是一种知识产权,是能带来无形资产和品牌价值的认证。
旅游行业的标准建设,从认知层面直接影响市场供需和消费决策。
认知,不仅需要清晰的标准、品牌的传播,更需要普及教育、简单高效的识别方式。
预制菜的定义与标准、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分级,才能真正推动行业良性发展——拒绝不合理低价,拥抱透明消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