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湖景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其前身是都匀经济开发区投资4.6亿元兴建的市政公园。在转型前,这个公园由政府平台公司运营管理,每年维护费用高达300多万元,但收益却难以覆盖维护和运营成本,陷入了众多市政公园共同面临的发展困境。
2019年,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景秀文旅集团对杉木湖生态公园的山体和湖区闲置和利用率较低的部分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在实施硬件提质和增加游客体验业态的同时,保证了公共开放区域的市政公园功能。这一转型举措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开业即取得良好的市场反响,2021年成功获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从单一休闲空间向多元化综合体验场所的转型,成为市政公园与旅游景区融合的典型案例。
市政公园旅游化开发的四大难点
公益性与市场化的矛盾。这是市政公园转型面临的首要难题。市政公园的本质是公共产品,强调免费或低价、开放共享,服务于市民的日常休闲;而旅游开发则要求市场化运营,追求投资回报。这种矛盾具体体现在:收费可能引发市民不满,不收费又难以覆盖维护成本和开发投入;市民需要安静休闲空间,游客追求新奇刺激体验,两者在空间和时间使用上易产生冲突。
资金与运营的困境。这是制约市政公园发展的另一难题。市政公园通常依赖政府持续“输血”,而旅游转型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景观提升、特色业态引入和配套设施扩建。同时,政府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往往会缺乏专业市场洞察和营销能力,容易陷入“有硬件,无软件”的窘境。
产品同质化挑战。大多数市政公园存在“千园一面”的问题,缺乏独特卖点,业态单一陈旧,停留在观光层面,难以形成完整的旅游消费链。政府主导的项目审批流程长,对市场反应慢,无法快速迭代产品。
管理协调复杂性。这一点也不容忽视。旅游开发涉及园林、文旅、住建、环保、水利等多部门,权责交叉,审批繁琐。同时还需平衡生态保护与开发压力,处理本地社群关系,避免市民因旅游开发而感到生活空间被侵占。
杉木湖景区的成功之道
杉木湖景区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破解了市政公园旅游开发的三大核心困境——“投入高、收益低”、“功能单一、吸引力不足”和“机制僵化、创新乏力”,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的转型升级之路。
创新模式,破解“投建管”困境。杉木湖景区通过“三权分置”改革,清晰界定了所有权(政府)、管理权(平台公司)、经营权(景秀文旅集团),既保证了公园的公共属性,又注入了市场活力。这种“政府+市场”的双轮驱动模式,使政府前期4.6亿元的基础设施投入奠定了生态和空间基础,而后续的市场化招商引资则精准投资于提升体验、创造营收的业态。
精心打造产品,突破“单一观光”局限。“当初在开发杉木湖的时候,我就对都匀市的旅游做了详细的调研,杉木湖的风景比不过小七孔,名气大不过黄果树,惊险奇绝比不过梵净山,民族风情比不过西江千户苗寨,但贵州缺乏参与性体验式产品,通过打造体验式产品并进行持续的产品迭代,杉木湖景区构建了充满活力的体验式消费场景”。对于开发思路,杉木湖景区的负责人龙涛如是说。杉木湖景区初期以“大地之手”玻璃观景平台、飞龙玻璃桥等当时市场上流行的核心IP产品迅速建立市场认知度;随后持续升级,从魔法城堡、林海飞索,到爱丽丝仙境、粉红迷宫等网红打卡点,再到2025年重磅推出的“杉木湖动物世界”,产品线覆盖了观光、娱乐、健身、亲子、科普全客群需求。景区在引入市场化业态的同时,保证了公共开放区域的市政公园功能,实现了市政公园与旅游景区双重身份的和谐统一。
升华运营,超越“门票经济”。杉木湖景区跳出了单纯的门票依赖,实现了更广泛的价值创造。通过拓展“旅游+教育”(挂牌黔南州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成立野生动物救助收容中心)和“旅游+文化”(获评多项“诗意”基地荣誉),景区实现了产业边界拓展。同时,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并获评“平安景区”,建立了长期的市场信任。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83万余人次,旅游营收7685万余元,提供了300余个就业岗位和上百个节假日临时摊位,直接带动本地居民“家门口”就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成功塑造品牌,完成形象跨越。通过体系化的品牌建设——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权威认证,到各类创意大赛奖项、平安景区、青年友好门店等荣誉,杉木湖构建了覆盖质量、创意、安全、口碑的立体化品牌形象,从普通市政公园蜕变为全国典型案例,“杉木湖模式”本身已成为极具价值的品牌资产。
杉木湖所来带的启示
杉木湖景区的成功,核心在于“三权分置”的机制改革引入专业市场力量,厘清公私的边界,通过持续动态的产品创新构建强大市场吸引力,并通过“旅游+”多元融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共赢。它为全国众多面临同样发展瓶颈的市政公园,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案例,证明了市政公园与旅游景区并非对立关系,通过科学规划和创新机制,完全能够实现共生共荣的理想局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