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楼做核酸了”。
“昨天不做过了吗”。
“喇叭喊一早上了,这是第四轮第一次,明天还要做呢”。
“小区群里说叮咚今晚21:00放菜,我来定个闹钟,你也定个,今晚错过,就没菜吃了”。
隔离的第9天,小区还没解封,家里人昨晚没抢到菜,实际上这几天的上海所有的买菜软件在很短的时间内都显示预约已满,早上起来看朋友圈,全是上海人抢菜的趣闻。
“这是上海人自己的抢菜节”。
“抢菜作战思维导图及各APP新菜上线提醒时间”。
“小区里常见能吃的7种野菜”。
“上海不封市,但是封了浦东和浦西”。
哈哈一笑,窗外又想起了社区提醒做核酸的喇叭声。
因为小区里有确诊,这几天我们除了做核酸基本不下楼。
隔离第9天了,原以为一周之内出现的拐点没有到来。
01
“快熬不下去了”
上午接到电话,是一家旅行公司的创始人,刚开始他对这轮疫情还没太在意,认为旺季不来就好,今天看来明显有些焦虑。
“我们每月成本30万,3个月就要断粮,快熬不下去了”。
“许老师,你应该做个调查,现在旅行社都是什么状况,有没有解法?”。
说实话,这也是这轮疫情最让人担心的问题:任何一家旅行公司在连续3年没有经营环境的情况下,都活不下去。
2月份我去走访国内旅行企业的时候,就收到过很多企业明确的信号:坚持挺到6月份,今年暑假做不了,我们坚持不到后面了。
2月旅企考察手记
“那怎么办?”我问。
“不知道,彻底冬眠吧,像出境公司一样把团队全部解散掉,不折腾了”。
"不是我们自己不坚持,现在给到员工的待遇和信心都不足的,员工也不愿意等,去年我们坚持照常发薪的,就是为了留人,结果年后提离职的还是不少。”
“员工要维持生计,也可以理解。”
这次疫情发生后,还有几家规模较大的旅行公司,目前考虑只保留新媒体获客人员或一定的技术维护,因为疫情停滞下来的业务、运营、销售人员准备再做一轮瘦身。
我想起了去年10月在新疆白哈巴村,我在“对话新疆看见旅游2022”活动中安排了一场关于旅游2022的讨论,20位来自全国的旅行经营者各抒己见。
最后我总结:但凡有选择的这个时候不要做旅游,但凡没选择的这个时候严控成本、allin流量。
对话新疆 看见旅游2022
02
疫情长期困扰旅游业
疫情长期困扰旅游业
疫情带给经营者的长期困扰在于判断和心力。
因为疫情的不确定导致对未来看不清,不投入损失用户和订单、乱投入可能损失更大,最后亏得连本钱都没有。
2020年就有一些公司以为暑期没生意,人力和交付准备的不足,结果2020年暑期还可以,以为冬天春节还可以,准备了人力和后端交付,结果春节疫情来了。
两次业务决策失误带来的是巨大的成本损失,没订单的时候养了人,有订单的时候人不够。
抱着不放弃的心态做投入,在不确定的疫情前连续几次打水漂。
2021年的上半年很多公司积极招人,备足了资源、员工,期望暑期能够回血,但是因为广州到南京的交叉疫情,让旅行社又在预定和退订中大伤元气,勉强坚持到国庆,最后被迫含泪裁员。
这些都很考验资金和心力,企业没钱了,员工可以拿着N+1可以换工作,对老板来说,旅行业务却是唯一的事业,疫情的这几年,创业者、老板的心理并不比员工坚强多少。
去年4月份我在成都问bikego的毕胜,疫情带来的最大麻烦是什么?
“非常考验经营者的决策判断”。
其实,这不是个人的经营能力和决策判断决定的,甚至有些运气,谁又能看得见下个月的疫情发展和防控走向。
昨天,我看到麦淘亲子的谢震呼吁:诚恳请求相关政府部门尽快给文旅企业提供合理援助,文中提到:
“,2020年虽然疫情来得突然和猛烈,但此前稳健经营的企业都有一定的资源储备,政府也及时出台了相关帮扶政策,尤其是社保减免和房租减免,实实在在地雪中送碳,帮助很多企业渡过难关。
相比之下,2021年咱们国家虽然整体疫情控制得很好,但几次疫情的短期爆发都是在最旺季的时候给文旅行业捅刀子:先是寒假东北来了一波,全国人民原地过年,滑雪季出师未捷身先死;好不容易盼来夏季复苏,七月底南京疫情一出,很多已经出行的订单都被迫取消,暑假旺季中途崩殂。
而且,2021年虽然文旅企业内伤很重,但除了有限的税收减免外没有什么实质性扶持,企业全凭自身积累硬扛。
所以到了今年疫情再次爆发的时候,很多文旅企业就像是好不容易渡过马拉河的非洲角马一样,虽然侥幸逃出了鳄鱼的死亡之吻,但已经皮包骨头,精疲力竭,经不起再一轮风浪捶打。”
皮包骨头、命悬一线,没有比这样更加直接深刻的词语,可以描述旅游业当前的生存状态。
03
优质好公司坚持不住
4万家旅行社奄奄一息
昨天看到稻草人启用最低工资了。
在旅游行业内类似稻草人的新旅游公司相对传统旅游拥有更多的创新精神和旅行情节,更能获客、更受用户喜欢,疫情之下也更容易恢复。
2020跨省游开放的时候,因为离用户更近,最初几天稻草人的恢复甚至比携程还快。
但是这样的旅行公司在极为苛刻和不确定性的经营周期里,也显得步履维艰,没有生意也几乎从未开张的传统旅游,生存处境可想而知。
2020年的武汉疫情发生以后,还是有很多人对旅游业的长期发展保持信心。
认为疫情是一次洗牌,会留下很多优质的旅行品牌、公司和人才。
疫情的第三年,气氛有些不一样了。
疫情的反复、不确定、持续影响、长期未知会让好牌也被洗走。
这些留下来优质的旅行品牌、公司和人才经历两年多的时间里,其实活的并不容易。
这些30-100人的旅行公司,每个公司的月经营成本都在30万到100万以上,国内游低毛利、价格竞争、产品同质都让一些能够坚持到今天的优秀旅行公司,倍感压力。
长沙的一家旅行公司,武汉发生疫情前我去过他们公司,员工接近100人,当时准备拿一笔投资,今年员工规模只有50人,2021年56月份告诉我很有信心、准备大干一场。
今年2月份的时候我去长沙,她感叹:没有发挥空间啊。
重拾信心后的再次伤害,让继续坚持的人有些无奈。
我们接触到的具备规模的新旅游公司,有好几家表示,目前的现金储备只够到今年6月。
2022年的暑假有没有经营周期,将会决定一大批旅行企业的最后生死。
除了优秀的旅行公司挺不住太长时间,还有很多人才在漫长等待中也遗憾地离开了。
这几年在政策上,疫情发生以后, 文旅行业也的确受到了一些实际政策的帮扶。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收效并不大。
企业没有经营环境,没有实际收入,退保证金、减税起不到实际效果。
疫情三年了,员工每月的社保公积金一直是较大的支出,这块一直没有实际政策。
因为疫情不可抗力导致的业务停滞,员工如果被裁员可以拿着N+1换份工作继续干,但这个成本被企业独自承担了,这个时期《劳动法》的强制执行,对旅行企业不是很公平。
04
如果暑期无法经营
是否还要继续坚持
刚刚,新疆景区协会的李磊秘书长告诉我:这次新旅游大会你没办法来现场了,准备录个视频吧。
原定3月份在新疆会有一场新旅游的行业会议,上海疫情以后我只好取消了行程。
这个月我取消了新疆、长沙、河南的三地的出差,旅行社协会和携程安排的培训做了延后,还有一些项目中断暂停,我们原定3月入职的一个同事所在小区被封,3月份的很多计划被疫情打断。
让人担心的不是这些,从上海出现疫情到现在,接近2周,还没有出现期待的拐点,身边朋友也从刚开始居家隔离的“可理解”,情绪开始有些烦躁,东航坠机事件后,大家更是处在压抑和隐忍的情绪之下。
“国泰民安,怎么就这么难。”
想努力,但没有抓手,有计划,但赶不上环境的变化。
3月的计划打断并不可怕,4月5月、暑假国庆甚至2022,如果很多旅行公司的计划被打断,可能会有爆发较大的行业问题和社会问题。
今天的旅游行业是否值得坚持?
1.这个行业最容易赚钱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趋势和红利,过去10年经历的行业高速增长和收入红利,可能只有等到疫情彻底消散、出境游普遍放开的时候才能再次看到。
2.疫情这几年,不建议在旅游行业有较大的财务投入,趋势在这,普通公司普通人还是建议严控成本,等头上的乌云过去。
这是我的理解。
这几天的隔离在家又补充看了好多书,其中一句话很是触动:
“即便我们的精神可以穿越眼前的迷茫而窥见未来的锦绣美好,我们沉重的肉身仍然要留在此刻的时空,历经必要的磨难。”——《一个投资家的20年》杨天南
是啊,人生脱离不了苦难,也正是苦难把人分成了不同的样子。
写到这里,窗外想起了社区喇叭“85号,下来领菜了!”
原来是上海的爱心企业给社区送了肉蛋和蔬菜,解了我们眼前的“断菜之困”。
也许,相信我们的伟大国家,多一点耐心和等待,情况不会像想象的那么遭。
但愿如此。
只是,长期远在天边,短期近在眼前,旅游企业艰难的眼下,有人给我们送菜,谁会给他们送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