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建设行动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省转型发展“两个基本实现”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培育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文旅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对接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对标世界一流旅游城市,以保护为前提,以需求为导向,合理开发利用大同独特文旅资源,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世界级旅游核心吸引体系、精品线路体系、产业要素体系、便捷服务体系、交通集散体系、多元营销体系,建成遗产品级高、美食特色突出民俗活动丰富、艺术气息浓厚、文化符导唯一、城市治理水平一流的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实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工程。加大对长城重要节点、重要石窟寺和彩塑壁画的抢救保护力度,推进各类文物遗址保护利用及活化展示工程。做好华严寺、善化寺、大同关帝庙大殿、浑源永安寺等重要古建筑日常保养维护。推进以平型关战役遗址、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旧址为主的晋察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文物局)
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推动“数字云冈”与悬空寺数字展示中心建设,持续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珍责文物数字化保护,建立大同市文物数字信息资源库,为文物保护、研究、管理、利用、展示提供支撑。(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文物局)
深化云冈学研究。建设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体系,推动云网学“平台一学科一专业”一体化建设,深入挖据云冈石窟蕴含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云网学研究高地(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教育厅、省文物局)
完善文物保护监测体系。推进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悬空寺等国宝级文物日常监测,建设全面覆盖本体、附属文物和环境要素的监测体系。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朔州市人民政府、省文旅厅、省文物局)
(二)构建核心吸引体系
打造“大云冈”旅游景区。实施云网峪历史文化长廊项目以云网石窟保护为核心、十里河生态修复为重点,配套建设周边服务创意休闲等主体功能区,建设大云冈景区,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文旅厅、省文物局)
全面提升恒山景区品质。以北岳恒山一悬空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牵引,实施恒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悬空寺环境提升、全域旅游服务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龙头景区提质升级。推进浑源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与更新工程,提升浑源古城的文化内涵和游览体验。依托浑源名山、名寺、古城、温泉、湿地、森林等资源,推动省级文旅康养集聚区建设,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构筑“全境恒山·全景浑源”文旅康养画卷。(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省林草局)
建好用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得胜堡群一大同镇城”核心展示园,统筹推进长城保护和文化传承、长城文化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建设,打造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地标,建设中外人文交流互鉴的平台,培育面向世界的中华文明超级文化IP.(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厅、省文旅厅、省文物局)
(三)构建精品线路体系
石窟古建主题游线,以石窟古建为特色,串联云冈石窟、悬空寺、大同古城、应县木塔等独具中华文化魅力的旅游景区:形成古建旅游“金三角”。深度挖掘以云冈石窟、悬空寺为代表的北魏文化,联动内蒙古和林格尔、河南洛阳等地,打造北魏文化探究之旅。挖据以华严寺、善化寺、应县木塔为代表的辽金文化,以大同古城为代表的明清文化,彰显大同“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历史底蕴。聚焦木塔文化、木建艺术,加强木塔的保护传承、研究挖掘和活化利用,实施木塔1:1研究性复制: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提升应县木塔的国际影响力。(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朔州市人民政府、省文旅厅、省文物局)
边塞长城主题游线。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通过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串联大同镇城、古堡群、传统村落、大同长城博物馆,开发中华长城经典地标旅游线路。依托具有标志性和历史意义的关、堡、口、墙体等长城历史遗迹,深度挖掘北魏、辽金、明清时期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内涵,系统整理大同名城、名胜、名人、名典讲好大同文化故事,让人们在旅游中感悟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文旅厅、省文物局)
地质地理主题游线。依托大同火山群、桑干河湿地、土林、晋华官井下探秘游、吉家庄新石器时代遗址等核心资源,设计开发火山地质科考、煤炭地质科普、土林地貌探索等研学课程,整合周边景区景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地质地理主题游线,叫响大同特色研学品牌。(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教育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省林草局)
乡村休闲主题游线。以浑源、灵丘、广灵、云州等优质特色乡村景观为依托,积极满足现代人“回味乡愁、逐梦田园”新需求,持续开发灵丘县花塔村、浑源县神溪村、云州区唐家堡村、广灵县涧西村等特色村落旅游资源及大同黄花、杂粮等农特产品,丰富农耕体验、乡村演艺、乡村市集、供销社、非遗手作、户外露营等业态,打造城市周边的“微度假”“微旅游”深化农文旅融合,讲好乡村故事,助力乡村振兴。(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文旅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住建厅、省文物局)
(四)构建产业要素体系
做强文旅康养品牌,高标准布局建设桑干河、太行山、长城沿线文旅康养度假带,发挥火山、森林、湿地等自然优势、火山灰土壤孕育的小杂粮优势、恒山正北芪等道地中药材为代表的野生中草药资源优势,打造一批与自然风景融合的高品质度假型产品和健康生活旅居型产品,创建国家综合康养产业示范区。对接京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承接京津大医院医疗康复功能和康养服务需求,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养生、养心、养情产品,打造京津冀旅游康养首选地。(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民政厅、省文旅厅、省卫健委)
做大影视文化产业。充分发挥人文、环境、区位等综合优势,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主动对接头部影视企业,开展精准招商,积极与影视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快推进大同影视基地、八仙影视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实施,建设北方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打造影视文旅小镇和旅游景区。优化影视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搭建影视服务平台,拓晨影视产业链条,举办影视节庆会展活动,拍摄一批“大同出品”的影视精品,构建“全域影城”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委宣传部、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广电局)
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优化升级大同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加快建设大同国际会展中心、晋北考古基地、云冈艺术品交易中心等文化艺术场馆。围绕街区、景区、公园、商圈等多元空间,强化文化氛围营造,发展汉服、剧本娱乐等新业态,打造富有吸引力的夜游体系和沉浸式新体验旅游产品,推动大同古城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挖掘大同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精髓,打造《天下大同》《北魏长歌》《如梦大同》《云冈乐舞》等演艺产品。深入挖掘大同餐饮文化内涵,对标米其林餐厅、美团黑珍珠餐厅等国内外顶级餐饮标准,打造具有国际化表征的大同餐饮文化品牌具有烟火气的老字号名店和美食街区。引入安缓、凯悦选、既下山等国际高端度假酒店,提升酒店服务品质。打造长城、北魏、军旅、塞上风情系列文化主题民宿品牌。围绕美食、歌舞、服饰、节庆、民俗等,精心设计体现大同地域特色、民族融合文化内涵的系列文创产品,打造“大同好礼”区域文创品牌。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引导国内大型文旅企业和文旅类“专精特新”企业落户大同,推动大同文旅企业上市挂牌。(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五)构建便捷服务体系
争取大同对主要客源地国家或地区实行72小时/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设立外币兑换点,加强银行卡和移动支付受理环境建设,为境内外人员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服务。在机场、高铁站、核心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国际旅游服务站点,全面提升大同旅游集散功能。强化国际语言在大同旅游窗口的普及与应用保障游客互联网上网畅通,全面升级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强化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公共活动场所等重点区域的旅游标识交通引导服务功能。在重要旅游活动场所区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旅游厕所、便民饮水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租车自驾异地还车服务,健全城市导览系统,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文旅厅、省外事办、省能源局、人行山西省分行太原海关、山西出入境边检总站、省通信管理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监管局、外汇局山西省分局)
(六)构建交通集散体系
视国际市场环境及政策支持情况,有序开通或加密大同至港澳台、东南亚以及东北亚等地的航线航班。优化大同与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开通或加密大同往返南京、上海、杭州、广州、厦门、深圳的直航航班。加大大同与北京、西安、郑州及其他主要客源城市高铁高峰期运力供给,加强协调联系,在集大原铁路开通后,争取国铁集团支持,开通大同与天津、上海、广州等国内重要国际口岸城市的直达高铁。优化完善大同机场-高铁站一云网石窟的快速交通体系,加快推进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支线、连接线建设,以及观景台、驿站、房车营地、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大同与周边县区、知名景区的道路交通,构建“城景通、景景通”交通网络体系,实施沿线高速公路服务区“+主题文旅”的景观化升级改造工程,构建交旅融合新模式。(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文旅厅、中铁太原局集团、山西航产集团)
(七)构建多元营销体系
塑造国际旅游形象。加强对“中国古都,天下大同”形象的宣传推广,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文化古都”“清凉夏都”“美食之都”等文化品牌,提升国际市场认知度,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IP。(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委宣传部、省商务厅、省文旅厅)
开展“请进来”营销。打造面向世界的系列主题节庆、精品赛事、会议会展,提升大同城市品牌的国际可见度。积极承接京津冀赛事会展业务,申请承办国际级综合性会议。申办大同国际马拉松赛、大同国际轮滑节、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做大做精大同古长城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大同大众滑冰公开赛、北岳恒山登山赛等特色赛事,对标西班牙西红柿节、斗牛节,包装策划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庆,举办大型演出活动,创办大同面食品鉴会等国际节庆活动,做优做强云冈文化旅游季、中国大同冰雪节等系列节事。(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委宣传部、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体育局)
开展“走出去”营销。强化国际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借力文旅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和境外旅游营销中心,开展常态化文旅交流与合作,做好大同国际旅游推广。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国际机构、民间友好组织的双向文化旅游交流,搭建政府和市场间的对外交流平台,实施互利合作项目,扩大双向旅游规模。在港澳台、日韩、东南亚、欧美主要客源地和境外直航城市、国际友好城市设立大同旅游海外体验中心实施区域合作计划,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国内发达地区重要旅游城市组建营销中心,重点加强与北京的战略性联动,引流入境游客,增强国际市场互利共享。(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外事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省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牵头,各成员单位结合部门职能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定期沟通联系工作机制,合力推进文旅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建设大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的全方位支持。大同市成立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重大项目、重点任务、支持政策、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制定项目化、清单化的实施方案,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定期开展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各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等要求,加强监督管理。(责任单位:省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
(二)加大政策支持
编制《大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整合落实项目用地、金融支持、人才保障、招商引资等现有政策:研究创设资金支持、入境服务等一揽子新政策,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与北京市实现审批互认机制,重点文旅企业与京津冀地区实现信用标准互认、信用信息共享,支持大同市在文旅领域与京津冀相关市(区)开展守信邀励信用协同应用。支持引入国内外大型文旅市场主体,培育壮大一批文旅企业。(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三)强化资金保障
省发展改革委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会同省财政厅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符合条件的大同市文旅基础设施项目给予支持。省财政厅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文物保护资金、文旅康养奖补等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大同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城市。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相关部门建设资金要重点向大同市文旅项目倾斜,有计划、有步骤地支持实施。(责任单位:省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监管局、人行山西省分行)
(四)优化人才保障
建立“大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专家智库,围绕文化遗产保护、遗产活化利用等课题与国内外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开展深入合作。借助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平台力量,引进和培养国内外市场营销、会展管理、演艺策划、创意设计等高端管理人才。实施人才培育系统工程,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国际化素养,强化国际习惯、国际标准、国际礼仪和国际语言的培训。实施“文化传播者”计划,创新新媒体宣传方式。组建国际化的志愿服务团队,招募国际友人、外语专业人员,完善大同文化旅游志愿服务机制,积极开展文化旅游志愿公益活动。(责任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省文旅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