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游复苏?!别扯了……
文旅要闻 劲旅网 2022-02-03 14:58:08
岁末年初,各路资源和媒体就旅游行业的复盘和分析报告中看,大家对2022全球旅游业整体走势是较偏向乐观的。这里既有世卫组织的乐观表态,也有其他国家的积极行动,更有全球旅行者对“出去走一走”的情绪猛烈反弹。

但是,我的判断恰恰相反。

当下,影响全球旅游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一个——新冠病毒,在其没有得到彻底控制之前,就盲目乐观的鼓吹行业复苏,是极不负责任的。特别是最近接二连三有朋友转发“入境游复苏”或是“某某大咖对出入境游的预测”的内容。

我想强调两点:

其一,不要混淆概念——入境游政策放宽,前因和后果是什么,怎么这个政策放宽了,国内游就复苏了?

其二,其他国家入境游政策放松后,中国入境游怎么就也要立马走出一个V字型,呈现所谓复苏走势了?

在对“国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三大市场客源、政策、资源梳理,以及围绕“出入境”的中外关系区别都没搞透彻的前提下,单凭对宏观政策解读或理论派认识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预测,就断然下结论,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国内游”和“出境游”为没太多发言权,但是“入境游”究竟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还是真正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过的人。

去年初,我给从事入境游行业的基层导游们说过,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一年之后,我还是坚持这一论调。持久战不是一两年,而是三五年甚至更长。

中国总共有4万多外语导游,帮助国家撑起了3000多万人的入境游市场(刨除港澳台),疫情这两年,很多优秀外语导游彻底离开这个行业,即便全球旅游业复苏,这些离开的人很多都不再回来,那么,谁还来服务入境游这个市场?

这还不是最严峻的问题,最严峻的是:

优秀的品牌和产品路线回不去了。我们过去花了4-5年搭建的东西,有可能经此一“疫”,直接打回一个“原形”。举个例子,很多不错的品牌和产品(路线)是经历了好几年在海外市场的发酵和口碑相传慢慢做起来的。而因为疫情,使这些品牌和产品线路迅速地被用户遗忘。

优秀的产业链回不去了。因为没有了产品作为连接,没有人才作为托举,产业链也就不复存在了。参照中国近三十年制造业的发展就很清晰,当有无数的订单涌来,然后才会匹配能接订单的企业和能干活的工人。同理可证,订单就是旅游(产品)路线,能接订单的企业和能干活的工人就是旅行社和导游,现在订单没了,产业转型和升级从何而谈。

当影响底层产业链群体的原因没有“见底”,那这个波及效应一定会往上游传递,最后影响到的可能就是整个入境游产业的根基了。一旦根基动摇了,这个整条产业链就会出大问题。

现在看来,整个入境游产业链从人才到产品,从宣传到营销已经全方位崩塌,所以我真的不知道,那些断章取义,撰文呐喊说是“要复苏”之人的信心从哪里来?

不过,这么多年,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即使是在市场最至暗的时候,仍然会有好的思路,好的产品,以及好的模式蹦出来。也许现在谈入境游所谓的“后疫情”时代还为之过早。但是,从未雨绸缪的角度考虑,我认为是可以来试图用理性地逻辑,“拼凑”一下有可能在未来引领市场的一个旅行产品的样貌:

获客模式轻。

容易起量、认知度高、易于用户识别的针对年轻人(群),以碎片化,体验感强的半日游,一日游会容易先启动。

启动性强。

疫情致使很多外语导游转行,人才大量流失。千万不要说,“只要有团,他们就一定回来这种话”。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未雨绸缪地为稳定入境游导游群体给予扶持。需要注意,即使未来入境游恢复起来后,也不要奢望接待的能力能有多强。所以,针对现存量人才水平较低这个情况,需要进行大篇幅讲解的团不太容易上手,也上不了手。尽可能地“减少”一些讲解的篇幅,(相反地)多一些能提升体验感和互动感元素的产品。

产品形态贴近国际旅行者喜好。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由外国人组织的在中国境内的活动,例如北京有几个由外国人组织的围绕中国文化,历史的沙龙和线下的活动;另一个则是中国人(或外国人)来经营外国已经有了的一些产品体验,我个人很看好一些例如Walking tour, Cooking class等,这些形式在国外已经做到家喻户晓。

文化点金术运用。

对于导游员来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用自己的理解去讲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种责任,也是对“文化自信”的实践。如何以一种轻而简的方式,对能成体系或是主线的文化元素进行横向或是纵向地串并,引起他们在自己“标型学”认知之外,逐渐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共鸣——例如,北京的中轴线,上海的外滩,山西和洛阳的石窟艺术,苏州与杭州的独特造园手法等等。我们近几年总在讲,要在适当的场合合理地来运用文化点金术,这样可以旗帜鲜明地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底层的铺垫。

科技元素加持。

旅游行业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就算是新技术的运用,大多也只是运用在OTA平台上,真正能和旅游产品结合,并开发出一种体验加持的,貌似很少。如果能在产品体验上加入时尚,科技的元素,应该是一个可以打破僵局的一把利剑。我反复强调,这里说的科技元素不是景区语音导览,不是类似于嘀嘀打车那种形式的“滴滴找导游”,它一定是一种可以在游览体验上的一种创新,一种可以最大限度地承载“1”到“4”点里面所提到的所有东西。

可标准化进行复制。

中国有着非常好的旅游资源,悠久的文化,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可以做到全国复制的产品呢——通过对一个城市,一条路线,一种体验的呈现,来“征服”用户,同时,也让这群用户在去到其他城市也能享受到这种丝毫不缩水的“征服”。

未来真正好的商业模式,不再是对产品的运营了,而是对精准社群,人群的运营。一旦让用户形成对这种体验的“上瘾”,逐步推开其实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总之,谈论入境游行业的“后疫情”时代还为时过早,我也不愿意过度地去释放悲观的情绪,路还很长,反攻的号角还没有吹响的迹象。

作为行业的从业者,我们要具备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面对惊涛骇浪处事不乱的定力,更要有在坚守希望同时也为了或者孜孜不倦探索新模式,新业态的毅力。

即使因为现实的原因离开了,我也依然向您致敬,毕竟,我们曾经在为这个行业战斗过。

愿入境游早日再回来,愿入境游人安好依然。

(作者简介:窦俊杰,国家高级英文导游,入选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金牌导游,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继续教育专家库成员,北京市文旅局海外中心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入境旅游“故宫600”海外推广人。)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