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易水文旅,作者:张晓峰
在文旅行业躬身实践多年,见证过风口催生的现象级项目,亦剖析过盲目跟风导致的反面案例,愈发洞察到:一个文旅项目的成功,表象或有机遇加持,本质则是遵循底层逻辑的必然结果。
那些真正实现从“网红”到“长红”蜕变的文旅标杆项目,其生命力皆可溯源至“八条黄金定律”——这些定律既是文旅行业方法论,更是行业规律的高度凝练。
一、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与“资本循环”
文旅项目的成败,始于商业模式的战略锚定。不论什么类型的文旅项目,清晰的商业模式均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生存法则”。若无法清晰解决“钱从哪来、到哪去、如何增值”的核心命题,文旅项目将最终面临资金链断裂和项目搁浅的风险。
整体来看,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和产品模式三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商业为纲、运营为脉、产品为魂”构建文旅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文旅项目要有清晰的商业盈利模式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且商业模式的成功构建依托于完善的运营模式和产品模式;另一方面,文旅项目产品模式的构建要在整体盈利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第三方面,盈利模式离不开精细、缜密的运营管理。
二、产品定位:“文化挖掘”与“跨维破圈”
文旅项目的产品定位,本质是一场“文化基因的解码与重构”:既需深植本土文化土壤汲取养分,又要敢于突破地域边界实现价值裂变。
针对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旅项目,要实现“在地性深潜”:开发地域文化,讲述本土故事;进行“文化解密”,提炼“情感密码”,用现代语言重构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可体验的“记忆点”。
若本地资源匮乏,亦可以通过“无中生有”的创意设计、“跨维升级”的圈层突破等方法植入新主题,助力项目破局;但需遵循“唯一性法则”和“独特性破圈”原则,构建独属记忆符号,实现差异化竞争。
三、产品业态:“需求解构”与“体验重构”
文旅项目的产品业态规划,重点在于“需求解构”与“体验重构”。所谓“需求解构”,即洞察需求,实现“毛细血管级扫描”,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所谓“体验重构”,即创造体验,从“功能满足”到“情绪占领”。
文旅项目的操盘者既要像侦探般抽丝剥茧洞察市场、消费者与未来趋势,又要如导演般用场景思维编织沉浸式叙事,设计消费者的真实消费场景。唯有如此,才能在红海市场中开辟出“未被满足的蓝海需求”。
四、运营前置:“实战沙盘”与“基因编码”
文旅项目的运营逻辑,不应是建成后的“补救方案”,而是规划期的“基因编码”,是一场关于“生存概率”的精密计算。
运营前置要求操盘者“以终为始”,在蓝图阶段便做出“开放运营”还是“封闭管理”的战略抉择,是“招商为主”还是“自营+招商”的业态模式;这需要操盘者对每个业态、每个品类、甚至每个店铺都有清晰的运营方式、运营逻辑的认知。
五、持续创新:“内容迭代”与“体验升维”
文旅项目的生命力,在于以“自我颠覆”的勇气迭代产品内容,重构体验边界;高品质的内容输出是所有文旅项目保持活力的基本条件。
文旅项目可以通过设置创新机制,结合“限定性叙事”,利用AR/VR、元宇宙技术,进行持续性“内容造血”,打造“永不重复的舞台”。
六、品质服务:“标准体系”与“定制惊喜”
文旅项目的服务是游客与项目地之间的“价值契约”——既需通过标准化体系保障体验底线,又要借情感化设计创造记忆峰值。在体验经济时代,服务品质已从“附加项”升维为“核心竞争力”,直接决定文旅项目的口碑。
若文旅项目没有形成品质化的标准服务,很难形成良好品牌形象;在实现服务标准的“刚性法则”基础上,增加情感增值的“柔性设计”,植入“非预期价值”,有助于打造超预期时刻。
七、系统整合:“多元协同”与“互惠共赢”
文旅项目的成功是一场“复杂性系统工程的胜利”,其生命力根植于多元主体协同共生的生态网络。
政府、市场与产业链的互动并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价值共识、利益耦合与风险共担,构建出动态平衡的“超级协作体”——这一系统的完整性与韧性,决定了文旅项目能否在政策波动、市场周期与竞争迭代中持续进化。
八、底层逻辑:“学科跨界”与“科学决策”
文旅行业的底层逻辑已从“经验直觉驱动”跃迁至“复杂性科学主导”的新范式,靠灵感和拍脑袋做决策的时代已悄然过去。
遵循底层逻辑要求文旅从业者以跨学科的系统性思维,解构文旅项目的多尺度、多层次交互关系,采用科学方法论进行决策,最终在不确定性与创新机遇的博弈中锚定价值坐标。
(作者为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公共服务研究院学术委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