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就建设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城市和街区做出了明确部署。
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本届中国旅游科学年会的主题为:强化三大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在过去两天里,我们聆听文化和旅游部领导的讲话,分享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学校长的主题发言和一线学者的专题对话,交流中青年学者的优秀论文,发布了艺术与旅游融合荣誉案例、中国旅游研究院建院十五周年标志性成果、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宏观决策课题立项和获奖名单,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明确了中国特色旅游理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方向、路径与任务。值此年会胜利闭幕之际,我代表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年会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致以真诚谢意!向获得荣誉的机构和学者表示热烈祝贺!
PART 01
理论可以让旅游的世界变得更好吗?是的,新阶段需要更多旅游学者从致敬传统的学术研究转向面向未来的理论建设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2年英文版)导言中这样写到,“当我们每个人在阐述他认为是新学说的那种东西的时候,他首先要把它提炼为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他一定要证明,逻辑的主要原则和宇宙的基本规律之所以存在,历来就是为了最后引到这个新发现的绝妙理论上来”。按说,欧根·杜林博士以其整套的“哲学体系”、全套的“政治经济学的和社会主义的体系”,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史”,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了。【1】可是,恩格斯为什么要在19世纪70年代写下《反杜林论》的鸿篇巨制呢?是因为在恩格斯看来,杜林以看似严谨的学术语言所阐释的“一般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和绝对的自由,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恩格斯强调,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研究道德现象,只能遵循辩证唯物史观,并运用科学的方法。“为了使社会主义变成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代又一代旅游学者想国家之所想,急行业之所急,栉风沐雨,殚精竭虑,以全部的才情和努力,历经自主引进、消化吸收、自发探索和自觉建构的学术长征,形成了一批对产业实践和旅游教育有支撑作用的优秀成果,搭建了以期刊、学会、论坛为代表的学术共同体对话平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此,中国旅游研究院在过去三年连续发布了《中国旅游学者志》和《中国旅游口述历史成果展》,缅怀前辈学人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也注意到旅游学术共同体在追求学科独立的过程中,也存在过度追求概念原创、逻辑自洽和期刊发表的倾向。对此,对于实践性强、融合度广、可塑性高的旅游学科而言,似乎并不是当前最优先的任务。相反,更多的旅游学者开始从致敬传统的学术研究转向面向未来的理论建设,更多旅游机构鼓励青年学者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当代旅游理论的最高目标必须也只能服务于人民的旅游权利,倾尽所有的才情和努力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照进共同富裕的现实。这一目标需要党的领导,经由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学术共同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为了这个目标的学术研究才是有思想的研究,旅游学者才是有理想的学者。政界没人听,业界没有应,所有的论文、着作和教材只是在小圈子里唱和与引用,这样的研究,不做也罢。眼里没有光,心中没有热,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卷成“精致的利已主义者”,这样的学者,不成也好。新时代的旅游学者和理论工作者要在服务和同行中,以旺盛的学术生命力抱薪者取暖、让有力者前行,以持续的实践行动力去推动产业演化,创造社会连接。
PART 02
理论可以让旅游人更有力量吗?是的,新理论需要更加坚定的人民立场和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最后一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3】很多时候,我们学会了读书、做学问、发论文,却忘记了为什么要读书、做学问、发论文,或者说科学哲学和学术伦理被悬置了。当代中国的旅游研究和理论建设必须堂堂正正地亮出自己的旗帜,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保障国民大众的旅游权利,让更多的父老兄弟有得游、游得起、游得放心,让更多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领略山河壮美,领悟文化魅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经由旅游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要坚持这一理论立场,走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旅游实践,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素材和理论创新的动力。离开了人民立场,也许会在局部领域和个体意义上做出些足以让自己成名成家的精致学问来,也可能会形成一整套逻辑自洽的解释体系来,就像杜林所做的那样,但是终究走不远,也不可能让理论掌握群众,更无法成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思想力量。
理论的力量来源于系统学术训练而习得的质性研究和形而上的思辨能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4】经过研究生阶段严格的学术训练,以博士为主的当代旅游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已经具备了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科学问题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专业能力,也应当具有历史进程和逻辑进程相统一的理论抽象能力。这些能力来自于扎根理论等质性研究,也来源于实践观察的哲学理思辨。
理论的力量来源于扎实的定量研究及其数学表达。与长期在某一领域工作,通过“干中学”积累经验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专家不同,学者往往是在统计、建模、假设、检验等定量研究过程中成长,离不开研究成果的数学表达。这也是一流高校为博士生开设《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管理学》等“三高课程”的原因,这些专业课程往往需要坚实的统计与数理基础,并为当代学者的成长提供普适性的理性工具。
理论建设还需要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科研实践。时代是出题人,我们是答题者,业界和游客是阅卷人。社会调查要有坚定的人民立场和清晰的问题意识,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不是有了选题再去发问卷、做调查,更不能为了调查而调查,为了问卷而问卷,而是要在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产业实践中随机而持续地获取信息。调查对象不能只局限于投资者、高管团队和私人定制旅行者,更要关注千千万万的普通从业者,比如民宿经营者、一线导游、驾驶员、服务员,还要关注广大农村居民的旅游休闲需求,他们更需要知识的普及和理论的指引。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学术共同体和理论界更加广泛的开放与共享。历届旅游科学年会的参与主体一直都是旅游领域的一线学者和日趋活跃的中青年学者,也有越来越多的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领域和不同工作背景的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到会分享。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他者”审视当下的旅游实践和基于实践的研究成果,更希望有更多的新生力量形塑未来的学科建设方向。思想的碰撞和新生力量的成长,不可能都是和谐有序的,也不可能都是在位者马上就可以接受的,但是不这样做,旅游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宏图大业就不可能实现,更不可能基业长青。这也是我们坚持设立青年学者为主的大会交流环节,并尽力宣传推广的用意之所在。
PART 03
理论可以让旅游学者更自信吗?是的,新理论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中持续完善,并让学者更加自信
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大众旅游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学术共同体和理论建设者要始终与普普通通的旅游者站在一起,与千千万万的旅游人站在一起。在服务和同行的过程中,日渐成为行政主体和市场主体之外的,具有辨识和行动力的独立主体。在党的领导下,成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城乡居民的旅游权利鼓与呼,尽我们的才情和努力去帮助每一位旅游人实现创业的梦想分。这就要求每一位与旅游相关的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和理论工作者,都能够以创业者的激情和学问者的理性而成为国家需要、人民期待的科研实践者。在此进程中,可能会有更多人因为理想的召唤或者利益的追逐而跟随,最终建构起足以载入史册的宏大理论;也可能因为自己才情的不足或者江湖的险恶而失败,终其一生连个教授的学衔也没有。无论如何,都不应成为旅游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旅游学者回避实践,“躲进小楼成一统,一心只为发论文”的理由。
为什么要在学术会议上发布产业发展报告和案例?或者说,为了推广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成果值得专门开一次发布会吗?答案是肯定的。旅游研究和理论建设需要从生动活泼的产业实践中确定选题,从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中获得素材和数据。一旦有了相对成型的观点和改进的建议,首先想到的是主动倾听受众的意见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然后修订完善既有的理论。这个理想的机制是传统的学术期刊、机关报和行业媒体无法兼容的,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的。2009年开始,中国旅游研究院坚持按季度发布旅游经济运行与预测、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2019年开始,中国旅游集团化发展论坛开始发布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创新案例,2022年推出“潮品牌新势力”系列,城市旅游发展论坛推出“非凡十年 魅力二十城”,2023年研学旅行论坛发布了年度报告、绍兴观察和五座标杆城市,本届年会首次推出了10项艺术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案例。不同于政府部门发布的案例,学术机构和专业智库本身没有行政权力去要求各地或者全行业推广,也就不必要搞层层申报评选的流程,而是以担当作为的理论勇气,把更多的学术资源放在“发现—评价—提升”。
旅游权利、大众旅游、主客共享、游客满意、旅游目的地是生活环境的总和,商业环境是旅游目的地竞争的关键,消费是理解旅游经济的钥匙,以及旅游工作的重点要及时转移到城市中来、国民研学和国家营地等论点,以及冰雪旅游、避暑旅游、夜间旅游、美食旅游,特别是建院十五年全部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是当代学者为了回答旅游实践进程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而做出的理论回应。
作为旅游理论建设主阵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研究机构,不是新闻和传播机构,也不是商业咨询的市场主体,在推动行业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最终还是要回到学术研究、理论建构和思想引领上来。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理论建设,都应当也必须有学术共同体认可的平台和载体,包括公开出版和发表的专着、教材、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不是说用于同行交流的学术期刊不重要,也不是否定科技论文的写作范式,而是希望当代学者的视野更宽泛些。如果总是在同行之间聆听和言说,甚至内卷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论文高”,那就不好了。【5】
如果“任何一个等级也还缺乏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哪怕是瞬间相同的那种开阔胸怀,缺乏鼓舞物质力量去实行政治暴力的天赋,缺乏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对敌人振振有辞地宣称:我没有任何地位,但我必须成为一切。”那么,“市民社会每个领域也是未等庆祝胜利,就遭到了失败,未等克服面前的障碍,就有了自己的障碍,未等表现出自己的宽宏大度的本质,就表现了自己心胸狭隘的本质,以致连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的机遇,也是未等它到手往往就失之交臂,以致一个阶级刚刚开始同高于自己的阶级进行斗争,就卷入了同低于自己的阶级的斗争”。【6】年轻人思想敏锐,行动力强,充满了无限可能,断不可早早地归寂于实验室、图书馆和书斋,日复一日地重复那些尚未古老的歌谣。散文家梁遇春悼念诗人徐志摩的名篇《吻火》有言:人世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是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过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的光辉,数十年的光阴就在计算怎么样才会不上当里面消逝去了,结果上了个大当。
PART 04
理论可以让旅游系统和旅游行业广泛接受吗?是的,新理论需要更加开放的语语体系和更加多样的推广方式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三位一体的,包括旅游在内的社会科学理论建设必然包含向谁言说,以及如何言说的问题。正如杜江副部长在上午的开幕致辞所指出的那样:人民性必须也应该成为引领中国特色旅游话语体系建设的宗旨和导向;旅游业的综合性和旅游研究的实践性决定了旅游话语体系的开放性。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旅游学者熟悉,也习惯于向学术共同体言说,问题是近二十年我们有意无意忽略了向行业和社会言说,而且慢慢地变得不善于言说了,甚至变得不愿意或者不会言说了。加上来自政府和业界的影响,在广泛涉及旅游权利、旅游发展动能、现代产业体系、世界旅游共同体建设等公共话语空间里,已经鲜见旅游学者的身影。
理论文章应当,也可以写出生动如在眼前的画面感。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说,“(资本家)一个昂首阔步的走在前面,意气风发,(工人)一个垂头丧气的走在后面,好像要把自己的皮卖给别人一样,只能任别人来鞣”。理论是要掌握群众的,这样的文字,不是比寻章摘句的八股文更有力度,也更能打动人心吗?微信公众号《浙江宣传》有文,关于江南的鱼,“水是江南魂,鱼是水精灵。春日江南游,怎能少得了这一尾鱼?”【7】。通篇无一句“山水”“诗画”“美好”“好客”之词,也没有一句文化和旅游融合之语,读完却顿生身未动、心已远之念。这样的文字和音频,对于地方形象的建构、宣传与旅游推广,应该说提供了全新的样本。旅游学者有自己的领地,也有自己的话语方式,倒也不必都成了文学家和宣传家,可是为地方政府做旅游规划和市场推广等应用研究课题时,我们总不能只会在白板上画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曲线,只会言说“推-拉(Push--Pull)”理论吧。
诸子百家、东林书院、五四运动,历史上的思想启蒙和理论高峰无不是得益于学者的主动传播。要传播,就要考虑受众的心理,去倾听、去理解、去说服、去引领,这也是“文史哲不分家”治学传统的内在逻辑,以及“知行合一”的本质要求。要传播,也要以强大的理论自信和实践勇气,主动走向广场——论坛、会议、企业、景区和互联网都是今天的广场,甚至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像唐僧那样九九八十一难,哪怕落得个“丧家之犬”的模样,也没什么。大不了“百姓归来再读书”,开杏坛、写春秋、编诗经就是了。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人可以被毁灭,而不能被打败。如果因为江湖的流言、同僚的蜚语而止步不前,因为爱惜羽毛而不敢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飞翔,就只能成为呻吟的海鸥、海鸭和企鹅,永远成不了高傲的、勇敢的、自由的海燕。
理论推广平台包括面向学术共同体的学术期刊,也需要面向党政系统的理论报刊,还需要向面向行业和社会的大众传媒,以及数字化新媒体。学术机构和理论工作者还要与时俱进,关于打造特有的思想宣传和理论推广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以及音频传播平台。只有善用媒体,才能在专业对话和公众互动中推广理论、检验理论和完善理论。如果还有人抱着“一流学者在书房、二流学者做演讲、三流学者上电视”的陈旧思维不放,那么就是主动放弃当代理论传播的主阵地。过于强调坐在书房和图书馆写学术论文,投发学术期刊或者在学术会议宣讲,对于尚处于建设期的旅游学科而言,不应该是主流的价值取向。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允许每个人在每个可能的方向上自由探索,聚精会神地倾听每个回声,并竭尽全力确保旅游理论在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熠熠生辉。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69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2]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本文无意对25万多字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做系统的读书笔记或者“创造性转述”,只是为了自己关于旅游理论建构的人民性与实践性有一个明确而坚实的逻辑基础。
[3]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版。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编译,《资本论》,第一卷,第8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
[5]戴斌,《旅游研究的培根方法与理论建构的NOMA原则》。原发于《旅游导刊》2022年第5期,《旅游管理》2023年第3期全文转载。
[6]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版。
[7]嘉轩,《江南的鱼为何让人惦念》。载微信公众号《浙江宣传》,2023年3月25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