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航空翼席谈,作者:翼哥
截止2024年底,黑龙江机场数量14座,仅次于新疆、内蒙、四川,排名全国第4,但密度远高于新疆和内蒙。
2024年,黑龙江机场:
旅客吞吐量2872.0万人次,排名全国第19,同比增长13.7%。
货邮吞吐量14.8万吨,排名全国第20,同比增长8.1%。
这两年,黑龙江民航发展可谓是有喜有忧。
喜的是:
在民航局“3+7+N”的航空枢纽建设规划中,哈尔滨力压多个城市,成为7个当中的一个,也是东北唯一的航空门户枢纽城市。
忧的是:
唯一的本土航空公司:龙江航空是国内最小航司之一,9架空客A320系列飞机,发展情况不好,还要迁离哈尔滨。
当然龙江航空对哈尔滨本地的航空发展影响不大。
2024年黑龙江各机场排名
第1名: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2379.8万人次
第2名:佳木斯东郊机场,110.4万人次
第3名:大庆萨尔图机场,87.2万人次
第4名:牡丹江海浪国际机场,82.1万人次
第5名:齐齐哈尔三家子机场,52.3万人次
第6名:鸡西兴凯湖机场,42.2万人次
第7名:黑河瑷珲机场,28.6万人次
第8名:漠河古莲机场,24.1万人次
第9名:大兴安岭鄂伦春机场,21.2万人次
第10名:伊春林都机场,21.1万人次
第11名:建三江湿地机场,10.1万人次
第12名:抚远东极机场,6.9万人次
第13名:五大连池德都机场,6.1万人次
第14名:绥芬河东宁机场,110人次
一是哈尔滨“一极独大”。
哈尔滨太平机场以2379.8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排名全国第21。
哈尔滨太平旅客吞吐量占据全省总量的82.8%,较2023年提升3.5个百分点。作为国家民航局“3+7+N”规划中东北唯一的航空门户枢纽,其枢纽效将持续强化。
在2024年与沈阳桃仙机场的较量中,哈尔滨太平机场最后惊险获胜。
这一极化现象折射出东北振兴战略下资源向中心城市的集中趋势,但超八成的占比也暴露出省内航空市场结构失衡的隐忧。
二是支线机场“三梯队”分化
在哈尔滨的虹吸效应下,12个支线机场呈现明显梯队分化:
第一梯队:佳木斯(110.4万)、大庆(87.2万)、牡丹江(82.1万)依托资源型城市基础,通过“支支快线”与哈尔滨形成联动;
第二梯队:齐齐哈尔(52.3万)、鸡西(42.2万)借力跨境贸易,黑河(28.6万)受益中俄免签政策;
第三梯队:漠河(24.1万)、鄂伦春(21.2万)、抚远(6.9万)等小型机场,凭借“中国北极”“东极日出”等稀缺旅游资源,旺季航班量激增300%,但全年运营仍受制于气候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五大连池(6.1万)、建三江(10.1万)等农业型地区机场,正探索“通用航空+智慧农业”的新模式,无人机植保、农资运输等通航业务占比突破40%。
当“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号角吹响,这片黑土地上的银鹰展翅,正在书写一部航空经济赋能东北振兴的新篇章。
最新评论